序 “知乎”上有一条问题:“中国人如何看待南洋华人?尤其是马来西亚华人?” 当中最高赞回答如此形容马来西亚华人(马华):在所有海外华人群体中最自强,“最亲近和认同中国大陆”。 但也有人说,马华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多于政治认同,南海仲裁争议时,见马华没全盘接受中方观点时,“情感上多少有点难以接受”。 认为外国华裔等同于中国人,必然具有中国身份认同,这一想法来自清末。“侨,寄也,客也。”一百多年前,清廷战败,与列强签订条约,允许外国公司聘中国人出洋工作。孙中山赞华侨为“革命之母”,“不惜毁家纾难,归国革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贯献”。辛亥革命、军阀、抗日、国共分合,国族与政党的角力不仅在中国,也幅射东南亚华人族群。 学者王赓武考据“华侨”一字的源流,发现近代初次使用“侨”字为《天津条约》后;该词带悲情色彩,有“被逼迁徙”、“怀恋故乡”等意涵;在革命组织运用下,具政治影响力。 自清末始,大批华人到东南亚开发马来亚半岛,苦力寄居海外,但与中国息息相关。百年后,马来西亚独立,成为以伊斯兰教为大宗的多民族国家。3227万人口,华人占690万,是全国第二大民族。 然而,大马华人是否还是华侨? 2021年,马来西亚外长希山慕丁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以华语说道“我们都是一家人”和“我的大哥”。此语引发争议,被认为有辱国格。希山辩称,其以个人身分称王毅大哥,非形容两国关系。次月,中国军机逼近马来西亚领空,海警船闯入大马海域。这时不少马华在网上调侃大马政府,“大哥的飞机飞在小弟头顶,没关系的,兄弟嘛!”引发华文社群“挺中”VS“抗中”的混战。 不时被一些中国人当作“同胞”,预设共享中国的民族主义情感和立场,而这个群体对中国的理解、情感和态度,其实因每个人背景、经历和历史不同。 本期专题,尝试走过三代马华的历史与伤痕,非从审视他者、而从这个群体本位出发,探索他们的身份认同,他们自身的政治追求和个人发展,和他们对“中国”因素的认知。 出走青年 他到香港读电影 有次他参加大学交流团到浙江,接待的学生干部知道他来自马来西亚,理所当然地对他说,现在国家强大了,你们海外华人回来会感到很高兴吧?聊天时更不经意问,要是有天中国与马来西亚打仗,你会站哪边? 姓名:刘国瑞 职业:导演 经历:2008年到香港读大学,已居留香港14年 他和很多人一样,经济考虑选择留学台湾 “第一次到中国是参加中国国侨办的‘海外华人青少年寻根之旅’。去山东,要上课认识国家,他们也屡屡强调我们是‘回祖国’。……未来这些统战手段,会不会煽动东南亚华人的民族主义?我便开始有兴趣研究相关议题。” 姓名:杜晋轩 职业:编辑 经历:2010年入读世新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投身传媒 留在大马没去新加坡,她有时有点后悔 这十年间,佩芝见证大马政治翻天覆地,参与过游行,也不时在网络发声。如今她对当前政治感到气馁,对未来也不敢想太多。“华人要留在大马,一直以来都要比其他族群更努力、拼搏,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姓名:佩芝 职业:经营咖啡店 经历:她在吉隆坡开过开美容院、手机店。疫情爆发加上怀了二胎,她结束了生意,回到老家。 他与他的马来西亚 黄明志和他的马来西亚:创作,坐牢,直到它终于有政党轮替 黄明志:“2008年的时候, 马来西亚终于政党轮替。从此以后,那个霸权的政府就没有 了。当然, 现在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可是至少政党轮替之后,政府不会乱抓人不会乱杀人。” 若你是个反对者 1969:513事件 建国以来,在野反对势力选举中获过半数票,首次超越巫统马来人为主的联盟政府。这引起巫统激进成员不满,双方爆发流血冲突。 1998:烈火莫熄事件 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首相马哈迪与副相安华爆发政争,安华被解除职务、面临诉讼,引发民众政治改革抗争。事件成为反对“国阵”长期执政运动的标志。 2008:308政治海啸 伊斯兰党与民主行动党等多个反对党合作,联盟“民联”于全国大选中一举夺得全国13个州份中,5个州的执政权,形势逐渐逆转 2018:国阵倒台 2018年大选中,执政长达六十年的“国阵”终于失去执政权,前首相马哈迪领导、多个反对党派组成的“希盟”上台。 2020:希盟倒台 “希盟”派系斗争,部份成员倒戈“国阵”,促成“国阵”新首相上台,卷土重来。…… 共产党:父辈禁忌记忆 15个大事件 1921年: 国民党“联俄容共”方针下,第一批中共党员潜入马来亚活动,辗转成立马共前身“南洋执委”。 1930年: 第三国际指示南洋执委解散,重组成马来亚共产党。 1937年: 日本侵华,马共发动“抗日援华”,由于马来亚总督要求所有捐款汇至南京政府行政院,马共另设半公开捐款,透过香港汇至廖承志办公室,援助中共抗日军费。 1941年: 日军入侵马来亚半岛,英总督下令释放200名马共囚犯,接受英军训练。廖克发祖父也许曾在受训的联军行伍中。 1947年: 二战後马共与英国殖民地短暂和平,马共揭发总书记莱特是日、英、法三重间谍,陷入内乱;由23岁的陈平继任。 1948年: 马共宣布武装斗争为“最主要及最高的斗争形式”,组成马来亚民族解放军。英殖政府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就在这段时间,廖克发祖父在橡胶园被英军打死。这是廖克发后来创作纪录片《不即不离》的其中一份缘起。 不即不離 1950年 英殖政府发起“新村计划”(Briggs Plan),全国建立数百条新村,圈禁原本散居在乡村、森林边缘的华人。马共兵源与粮食短缺,退守到泰、马边境。杨国鸿外公所在的“大象村”,就是其中一条新邨。 大象村 1957年 马来西亚独立建国。新政府坚持剿共拒绝和谈,马共则拒绝承认新政府“主权不完整”的独立状态。 1961年 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接见马共领导层时,认为东南亚形势大好,指示马共重新发动武装斗争。 1969年 马共先后派出7支突击队南下,成功与马来西亚境内地下成员接头。80年後中共停止援助,反攻失败。 1989年 马共与马来西亚政府达成协议,马共正式解除武装。多年以后,大多数老兵及马共遗族,依然面临乡关何处的窘境。这刺激了廖克发创作剧情片《菠萝蜜》。 波羅蜜 离岸中国人? 评论:返祖——新生代大马华裔的“粉红”窘态,是我们族群过去没有足够政治参与的惩罚 大马评论人阿鸿:“大马青年对本土民主运动的态度,也将决定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对于外国的民主抗争,抑或华语世界民主运动的关心,除了处于对普世价值的共同信念上,当中也包括了参照外国经验以在本土自强自立的企图。” Credit 专题编辑:Rosa Ng 专题记者:陈子云 评论作者:阿鸿 视频采访/摄像/剪辑:麦小田/李宗翰/珍珍 网页设计/制作:Vic Kim 内文网页设计/制作:Regina Li 设计指导:Chris Wong 策划:Rosa Ng 统筹:Rosa Ng、陈子云 总编:Alex Zhang 出品人:Min Mitc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