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三年多Lolita淘宝店,申请研究生时,狼叔(化名)才敢跟父母“出柜”——她是喜欢穿Lolita洋装的lo娘。出乎意料,父母这次坦然接受,态度与高中嫌弃她穿朋克太异类时截然不同。 Lolita洋装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日本原宿街头,讲求繁复精致。典型Lolita整套行头,包括:裙装、衬裙、南瓜裤、头饰、饰品、袜子、鞋子、包包,其他饰品。2005年植田裕子在《洛丽塔服饰趣味》中写,洛丽塔时尚是“源自对于欧美文化的憧憬,拥有少女可爱的同时也带有小恶魔气质的,以日本自己的时尚为中心的运动”。常见Lolita风格有甜系、古典系、哥特和王子风Lolita。 偷穿Lolita、开店时,狼叔常想到《下妻物语》里说——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这部日本小说刻画主张洛可可主义和夸饰美学、每天穿华丽lo裙的萝莉形象。24岁的lo娘谢凡婧也说,当年Lolita贴吧有很多《下妻物语》的讨论,寄托着老lo娘情怀。 从贴吧到微博,随信息爆炸,开始爱好重叠 “破产三姐妹”“四坑少女”,亚文化服饰圈两大标签。前者指同时喜欢Lolita、汉服、JK制服,为此花费不菲的人群。“四坑”在前三者外加了Cosplay。 狼叔分析,最早喜欢Lolita的主要两个群体来源,一部分喜欢日本视觉系,另一部分喜欢ACG。90年代末,日本视觉系乐队“恶意与悲剧”吉他手Mana被认为是黑色系哥特洛丽塔风格的缔造者;同时动漫许多形象都具洛丽塔元素,如最早广东电视台引进的《花仙子》,在中国,也是广东出现了最初的洛丽塔装扮。 亚文化服饰从“单坑”、“两坑”发展到“三坑”、“四坑”,媒介迁移的作用关键。 八九年前,谢凡婧第一次了解Lolita,开始通过那个年代的媒介——论坛和百度贴吧,了解更多Lolita文化。 那时亚文化服饰圈已有交叉迹象:泡在Lolita吧时,谢凡婧又了解到JK制服(日本女子高中生制服)——日漫中许多角色的装扮。她又入了坑,成为“两坑少女”。 当年消费者在贴吧、“Lolita online”“Cosplay王国”等论坛了解信息,最早的lo装淘宝店也通过贴吧、论坛宣发。“后来都转移到微博上了”,狼叔感慨。谢凡婧现在关注些微博账号,如“lo娘发言Bot”、“说给lo娘”。这些账号,有“种草姬”(穿服装拍好看照片,吸引受众购买同款的模特)展示搭配、选品,也有同好倾诉心事。 贴吧、论坛是同好聚集自留地,发帖甚至有一定门槛,如达到足够积分,而现在的主要社交平台是抖音、小红书。电商也让信息延展,点一个相关内容,会看到无数推荐。算法未必精准分辨四种服装的不同,但它知道,它们的消费群体高度重合。 有网友在抖音某JK视频下留言:“本来只入了汉服的坑,后来抖音开始给我推荐Lolita,才付了lo裙定金没多久,又开始给我推荐JK制服了。” 为爱发电:从自己手作,到出现品牌 96年生的沁子抖音ID就叫“四坑少女沁子”。她中学时入了Cos坑,在漫展认识朋友,逐渐又入了JK、Lolita和汉服坑。因为入圈,她习得很多技能:化妆、布景、拍摄、后期、舞台编排、做衣服。 工科生狼叔同样发现设计衣服的乐趣。大学时,狼叔靠学画画的底子,自己画了lo裙款式图。有次她在街头闲逛,走到“裁缝一条街”,选定一家定制店后,狼叔让他们把画做成实物。 从这里开始,她逐渐从手工作坊转到生产线。 二次元服装产业链上游为原创画手或版权方,画手画设计稿或版权方给出形象授权,中游的服装店得到服装形象,再去找布料或辅料工厂定制布料(或者先根据布料再设计),然后服装店给制衣工作室生产出成品再销售。服装店是产业链中统筹生产的关键。 后来设计时,狼叔习惯根据面料摸索款式,日本杂志如《哥特式和洛丽塔圣经》也是灵感来源。而沁子则会直接在淘宝买裙,如细节不够还原,再亲手缝补。 lo装工艺复杂、订单量小,难以标准化生产。狼叔和《Girlism少女主义》杂志主编Kayi大头佳都认为,Lolita利润相对其他普通服装偏低。但网上有调侃说法: lo装的定金等于成本,尾款便是利润。 lo店销售多采用预售制。买lo装多以定金+尾款的形式付款。从交定金到付尾款,等待时长可能从数周到数月。 “两坑少女”吴垠睿买过件衣服,“也就一两百块钱,买的时候准备夏天穿,结果到手已经冬天了。” 谢凡婧记得,曾有条叫“追忆似水年华”的lo裙,预约价550元,工期却拖要一年。她因而被“劝退”,没买。 由于这些特点,lo圈又有“炒lo股”的现象。受欢迎且很难再贩的款式,被称为“萌款”,在二手平台高价转卖。后因种草姬宣传,“追忆似水年华”成了萌款,转卖达八百一千。炒裙子像黄牛炒票,但风险大很多,你得押注哪条能成为萌款。 成为萌款少不了宣传。这是狼叔的店第二费成本的地方。卖主雇模特“种草姬”展示衣服,在网红账号推广。有些“破产姐妹”通过做“种草姬”或“Cosplay看板娘”赚外快。如果不是网红,纯做模特拍照,一套能赚两三百。 早期,狼叔采用客户来样单件生产、或生产几件的定制形式,面料从淘宝或零售市场订购,数量有限。直到2012年,她在广州找到稳定货源,与两家制衣坊固定合作,才开始做系列,一系列生产几十到几百件。 国产lo品牌市场正被更多人看到。2017年有报道引述Lolita文化杂志《girlism少女主义》统计,登记在册的国产lo牌超过600家。在论文《洛丽塔时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中,作者李婷玉指,2014年是本土原创lo牌的增长加速期,文中调研几家品牌店,一年累积交易量两千到两万单不等。 资本注入,风格交融,产业靠近主流女装 除了国牌增加,实体店不断扩张。梨视频报道,2016年中国约有50家lo店,2017年增加到200多家。2018年,成熟资本进入市场,全国可能超过一千家店。 北京目前仅有的四五家Lolita和JK制服店,基本隐秘在商区附近的写字楼。“春日花与月”位于东直门东方银座,径直走进去,能看到左侧挂着几十件lo装,右边是皮鞋和包,另一间房挂满JK制服,另有几件西装、水手服,有个一平米的区域挂了几件汉服。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在父亲陪同下来买JK制服。位于青年公社写字楼的“梦庭园”分为两层,一楼是国产品牌,二楼是日牌。 这些裙子以前大都很贵,而现在虽然也可以很贵,但也可以价格亲民:华丽的lo裙,上万的也有,有爱好者说自己“有的裙子,都是用海边别墅来形容它的贵”;相比起来,店里的国牌lo裙都在300-1000元间,JK格裙和上衣在100左右。 谢凡婧记得,最开始喜欢JK制服的人变多,仅有几家JK店还会涨价。但大量制作后,“甚至在拼多多上看到29.9元包邮的制服”。 商机被看到后,制lo工厂也开始出现,关于“穿山甲”(讽刺明知是山寨Lolita但仍穿的人)的争议变多。有用户担心劣币驱逐良币,恶性竞争挤压原创设计。 狼叔则认为,资本会带来更多有趣设计和创意。 另一个商业化的表现,是四种服装开始在实体店融合。狼叔说:“许多以前的lo实体店,现在都逐渐变成了lo加JK店,或三坑店。” JK制服因为便宜、穿着方便、接受度高,比lo群受众更广。 微博抖音的种草姬、四坑少女视频、淘宝直播推荐、城市越来越多的两坑三坑店,都显示这种爱好正变成“小众”里的“大众”。 美国学者赫伯迪格指出,亚文化的最终归宿,除被主流意识形态收编外,最大的“异己”来自商业。早期洛丽塔服装的流行,背后的信息包含某种抵抗,意为女性“不迎合社会需求女性的着装习惯去取悦异性、追逐大众时尚”。而如今的lo装似乎在失去这种“抵抗性”。谢凡婧以前还以为,入坑者应该都喜欢日本动漫,共享某种亚文化密码,但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可能只是因为这些风格开始流行了:“一种审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流行,自然影响许多人觉得它好看,就买来穿了。” 《下妻物语》改编的同名电影,相对原著已是商业性很强,被认为是Lolita消费的起源。尽管如此,剧中仍强调洛可可精神,展现了跟主流的对抗。 但谢凡婧说,“现在的lo娘估计很少知道这部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