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 8 月开始将福岛核废水处理稀释后排放到大海,引起邻近多国如中国、北韩、南韩文在寅政府、菲律宾等强烈抗议。 虽然各国原子能专家组成的专家团体为处理污水方法(液体处理系统,ALPS)背书,美国、英国、欧盟政府等跟据专家“已经 ok”的结论,陆续取消之前的日本海产输入禁令,然而东方的情况完全相反。 除了中国外交官强调反对,2023 年的香港特区亦罕有快速跟进,政府和特首办公室措词强硬表示“强烈反对”排水决定,李加超立即指示当局启动进口管制措施,禁止日本十个都县的水产品进口香港,有人忧虑港日交恶会令香港饮食业雪上加霜。 日本核水是环境和科学问题,而在现实中是体现中西对抗的尊严之战。因为支持和反对日本的阵营亦很壁垒分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信任各国专家监督下的日本,期望一切可以翻过历史新一页。中国代表的东方则认为,福岛问题并未完结,不要让他们跑了。 这看法背后的心理,怡好与中国人认为战后日本并非“真心认错”、中日战争并非永久完结,十分类似。以抗日战争共同记忆炼成的“现代中国民族身份”教育下,大量的抗日神剧加持,人们意识中的战争其实是现在进行式。极端起来,我们可以确信中日战争只是暂时消停于 1945,未来双方会在命定中再次互相报复。 西方国家则多数认为,日本的战争时代已到此为止。二战之后西方的威胁是苏联。日本甚至在不久之后爆发的韩战时期,成为美国等联合国军的补给中转站,成为帮手。自此之后,日本都很难在西方人的威胁排名排得高。欧美没有被日本占领,日军揉轮的地方主要是中国、韩国和东南亚。核废水问题跟日本军国主义认错问题几乎一样。西方人有信心,中国人非常没有信心。他们的“亲身经历”不一样。 日本在 1930 年代全面入侵中国,打出了之后中华民族的“想像边界”。《义勇军进行曲》当初是抗日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国史大纲》是为了鼓励抗日热情,创造及唤醒“文明自信”的历史书写。 日本:镶入了起源故事的对手 香港二战期间亦被日军攻占,沦陷 3 年 8 个月,日军留下了本地行刑场和不少悲惨故事,成为第一代口述故事的材料,也是另一种反日爱国传统的起源。香港虽然是百多年的殖民地,但英国一直没有过于干预香港人文化上的中国认同,居港华人也经常表现出热衷国是的先锋一面。 国共内战以来,南来文人来到香港,他们办报和办学,在相对安定的香港,得以自由创造一个精神上的中华世界。由于当时香港的资讯和创作环境,远比台湾和中国内地要来得自由,也最先发展出强大的影视工业。这一切使香港虽然名义和实际上不是由中国人管治,但却成为离岸的爱国主义优质发电机。“中国人唔系东亚病夫”,是出自李小龙主演的香港电影。 反日及号召“全球华人”的保钓运动,是几十年前英治社会的香港年青人发起,亦绝不是偶然,多少还是暗合了香港精神上的先锋一面。 另一边的中共胜出后厉行阶级斗争和全国社会改造,在一段长时间,梁启超创造的中华民族主义,让路于以俄为师的阶级世界观。所以毛泽东才能对日本官员表示,日本不需要对侵华道歉,反而感谢皇军入侵令国民党战败,令中国人上了一课,最后社会主义革命才会成功,无产阶级才能翻身。在讲求阶级而非民族的时代,可以这样宏观、“辩证”地看待日本侵华。国家是受伤了,但无产阶级崛起了。那是还未进入民族主义时代的中国。 重建“民族”的时代 经过文革十年浩劫,中国人开始转变方向,改革开放令物质条件加强之后,最后人们也会要求精神和尊严 (自我及外界的认同) 跟上物质。集体对于身份的焦虑,推动他们寻找身份的工程。 当时的中国,很多关于传统中国的观念和学问,已经在连场改造和文革中散失。要重建新的民族集体身份,反而要从分开发展的香港去寻找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资源。 例如说金庸小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国里面一度是禁书,只是有地下盗版流通。文革期间,发言反对四人帮的金庸被左派大闹“反共反华、亲英崇美”,据传一度上了暗杀名单。后来邓小平上台改变政策,金庸对政权的态度转为支持,邓小平也视金庸为一条可以向海外传达将要“大改革”的讯息渠道。 最后是两人 1981 年一次破天荒的会面。其间邓小平对金庸表示“你的小说我读过”,对其作品爱不释手,“每天都读上几页”。之后武侠小说正式解禁进入中国。那一次见面,《明报》也做了大量第一手报道。邓喜欢《射雕英雄传》。根据美国《 The New Yorker 》2018 年刊出的一篇书评分析,“射雕”的主角就如金庸等文化人,当时面临投奔北方游牧侵略者,还是逃往南方成为爱国遗民的大问题。在今天看来,“射雕”的古代武功和时代是表象,其深层是围绕着困扰当代中国人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 邓小平见金庸除了出于个人的喜欢,文化政治的原因无疑是认可金庸作品在“全球华人”间的黏合作用。他的小说在上世代的大众层面,甚至比历史更可信。很多人是靠金庸小说 (以及香港影视作品) 去想像共同的“过去中国”的模样。这个体系对“中国想像”的形塑,远比一般政治文宣来得持久和深入。 重建中国民族的故事,是改革开放一条精神战线。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虚构作品,可以成为大众版本的现代中国史前史。接着就是现代中国的真正开端,即日本侵华所带来的共同现实苦难。二者合为一个当代中国人相信的连续时空体系。 毛泽东当年与日本高官的谈话,总是有为自己一生功业做总结的意味。在那语境中,日军侵华是中日之间已经翻过的一页,但毛泽东死后的中国要重拾国家和民族论述,因此抗日神剧在现代要不断轮播。抗日是现代中国人最初和最大的公因数,历久不衰。 在毛泽东时代,“国家民族”的概念一度让路于“阶级”,中日高层之间反而可以“谈笑风生”,但在官方民族主义已发展得火热潮天的当代看来,“感谢日本”就算事后解释为黑色幽默,也是极度政治不正确。今天绝对不可能高调出于高官口中。那是一个越后来越不可违反的巨灵。 现实的港日关系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力升级,官方民族主义变成一碗逐渐沸腾的汤,但它的灵感可能来自当时受英国保护的香港,一个离岸的想像工房。 除了香港输出的文化体系,香港历来的反日示威,很多都与中国官方组织无关,而是真心自发的社会人士。特别是初期的民主派政治人物都参与其中。这种精神的热力,对身份的想像,在内陆发展几十年后,最终以另一种形式回传到香港。 虽然香港历史上也分享日本这个对手,但后来香港人与日本关系,一般是相当密切而正面。 思想正是因为远离现实,才会成为思想。一方面我们确认日军的恐怖,但现实中也喜欢日本战后创造的各种文化。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旅游当地,甚至戏称日本为“乡下”(家乡)。香港人也很少听到政府和日本官方会吵架。 对外保守的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对香港的印象就是 Jacky Chan、武侠电影、九龙城寨、僵尸先生……一般日本人的香港印象多数是流于刻板,所知不深。 官方层面,在更为宽松的 2004 年,时任特首曾荫权甚至能够自己游说日本,最后争取到特区护照享有“免签证入境旅游待遇”。当时并不是中国与日本商讨免签,香港可以自行争取。在当年政府公告,曾荫权表示: “日本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旅游的待遇,是数年来港日两地政府官员多番商讨而达致的成果。自从一九九七年起,特区政府一直努力不懈,为争取给予香港居民免签证到日本旅游,进行游说。我十分感谢在日本和香港两地为达成这项突破性安排而努力的所有人。现时连同日本在内,已有一百二十九个国家或地区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的待遇。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直为方便香港居民出外旅行而付出的努力的一个里程碑。” 百年奥德赛的成果 到了 2023 年的日本核排放问题,本地时空已是时移世易,香港高官选择毫不犹豫共同“抗日”。7 月间,立法会邀请各国领事举办列行酒会,但日方代表未有岀席,工联会议员批评日方代表“无胆”到场面对面解释核水事件。 香港亲北京爱国团体近期亦举办抗议活动。有团体拉横额到日本驻港大使馆示威,标语更为激烈,“打倒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立即取消倾倒核废水”、“倭寇投降”,示威成员也一律身穿写上“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白色上衣。 在围攻下,日本驻港领事冈田健一也破天荒回应。他在 8 月 5 日接受访问时表示,日本对香港打算限制日本渔产感到失望。被问到日本会不会反制香港,他表示不回答假设性问题,但可以保证“日本不是一个不合逻辑、以牙还牙的国家”。 他表示核废水处理过后,氚浓度是世卫饮用水标准七分一。“如果排放核废水到日本附近大海,日本人自己会首当其冲。”他甚至谈到 2019 年之后,香港声誉已经在日本受损,不希望有关情况恶化。 最后他的言论没能令特区政府或日本政府收回承命。他的语言与本地爱国团体相比仍然婉转,但双方态度已见转变,民族主义大时代下,“港日关系”到了另一个里程碑。 在上一个时代,殖民地香港是在隔离中发展,加上强大的影视工业,意外成为传播中国民族主义核裂变的基地。黄金时代的香港也孕育出那时代的核子专家,但他们梦想的东西在当时是方兴未艾。直至今天,现代人才能逐渐感受到那思想的成果,那股现实中扑面而来的热风。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