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2021年完结还剩半个月时,大外宣领军人物“胡编”突然宣布退休,一时间舆论鼓噪。 胡锡进12月16号在微博称,将年满62岁的自己已办理退休手续,卸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职务,头衔变为特约评论员。消息传开后,胡的帖文下涌入近万留言,有人挽留、不舍,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冷嘲热讽。 海外媒体迅速反应,彭博社、路透社、法新社、CNN、纽约时报等都对“胡编”退休消息做报道。《纽约时报》在17日的评论文章中将胡称为“中国在网上摆出强硬姿态的先驱者之一”,将《环球时报》称为“中共民族主义小报”、“中国版的福克斯新闻 (FOX News)”。德国之声则将胡锡进比作“战狼式媒体人”。 “老胡”自己在微博说,共176篇外媒文章报道了自己退休,也送了他众多封号,如“用推特操纵美国股市的战斗总编”(彭博社)、“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最著名的宣传者”(路透社)等。胡锡进表示,自己“在一条呛声比掌声更多的路上前行”,获外媒如此“欢送”,证明自己是“跨中外舆论场的媒体人”,“子弹来的太多,就当花生米吃了”,并配上两个露齿大笑的表情。 《环时》最长总编辑/中国最出位的KOL 回顾“老胡”一生,可算一部“奋斗史”,让如今“买不起房、留不了京”的年轻一代(比如他前下属付国豪),深感羡艳。 普通家庭出生的胡,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1989年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完成学业后,胡锡进入职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国际部。1993年,胡被派往萨拉热窝,担任《人民日报》驻前南斯拉夫记者,参与了波黑战争的报道。他在1997年出版的《波黑采访手记》中称,采访波黑战争的经历改变了自己。他常把自己跟周围的西方记者做比较。“作为一名现代新闻战的士兵,我无法击败西方记者,但我庆幸自己甚至能够加入他们的战斗。”他承认他花了很多时间,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真正的记者”。如今,他的推特头像是他在萨拉热窝路边做笔记的照片;他的微博简介称自己是“复杂中国”的报道者。 1996年,结束采访任务的胡锡进回国,仕途一路走高。有了战地记者经验,他随即被提升为《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主任编辑。1997年,《环球时报》创刊,胡被任命为《环球时报》副总编辑,于2003年赴海湾采访伊拉克战争。2005年,胡锡进被提拔为《环球时报》总编辑;2009年4月,兼任《环球时报》英文版总编辑。 “老胡”真正开始扩大影响力的时期,是在2012年习近平上台后。《环球时报》开始以极主动姿态,就中国外交、国防及国际形势发表措辞犀利的社评,维护党国立场。胡锡进也摆脱官媒的高高在上,利用流行的社交媒体,在舆论第一线摇旗呐喊,发立场强硬的评论和短视频。也许是这份亲下“火线”的行动力和敢为“网红”的前瞻性,让胡锡进迅速走红,开讲座、上电视,宣讲他对“复杂中国”的认识,抨击西方社会“系统性的反华偏见”。 从2005年算起,胡锡进任《环球时报》总编达16年,将这份《人民日报》附属小报提升为主流刊物。网传官拜“正厅级”的他,跃升为海内外最吸引眼球的政治“KOL”,坐拥2400万微博粉丝和45万推特订户,影响力远超同期孔庆东、吴法天、司马南,被视为中国民族主义思潮领军人物。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总结各方评论道,“他以一己之力为中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小粉红和国际战狼,为反美反日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肯”、“叼盘”,“老胡”是党国忠诚捍卫者 统领《环球时报》16年,“胡编”最大成就莫过于创造独树一帜的 “中肯体”。网友总结“中肯体”的精髓,就是任何《环球时报》政论可浓缩为两句话: “党国这么做,一定有它的道理。有时党国看起来没道理,但其实还是很有道理。西方这么做,一定有它的阴谋。有时西方看起来没阴谋,但其实还是很有阴谋。” 看破一切的网友研制出“胡编生成器”,也总结出 “万金油”公式: “近期互联网上出现了__________,老胡也看到__________,知道大家很__________,老胡忍不住啰嗦几句,虽然__________确实存在部分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最后老胡呼吁__________” 发挥“中肯体”的同时,“胡编”善于利用“复杂中国”前提。在胡锡进笔下,中国的情况是复杂的,所以任何问题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中肯”讨论)。事实上,“复杂中国”更像托词,是“中国特色”的变体。“老胡”自诩“理中客”,讨论重点却不在论述,而是先把问题说复杂,让舆论失焦,进而剥夺公共讨论空间。这种为维护官方立场不惜“搅混水”和“和稀泥”的行为方式让 “胡编”有了“叼盘”代称。“无论主人把飞盘甩多远,胡锡进都会第一时间启动,奔跑,跳跃,把盘子给叼回来!” 2012年,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因腐败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文章题目是《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但主旨却提出“适度腐败”论,指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当前社会条件无法“根治”腐败,要民众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彻底压制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才能避免“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直白地为腐败现象辩护。连“友军”都看不下去,新华社随后发文抨击“适度腐败”是“误国论”。 和内政问题一样,外交方面,只要国家用得上“老胡”的,无论新疆、香港问题,还是新冠疫情、重大对外争议,胡锡进无不竭以全力。澳大利亚要求对新冠病毒溯源展开国际调查,胡锡进将澳大利亚比作“一块粘在中国鞋底的口香糖”。英国海军船舰驶过北京主张的南海水域,胡锡进又怒骂英国是“找打的婊子”。 他甚至亲赴一线。2019年香港运动爆发,《环球时报》前记者付国豪在香港机场受袭、被内媒冠上“民族英雄”称号后,胡锡进8月底高调宣布将赴港,参加媒体交流,报道见闻,外界怀疑是“奉旨访港”,打“温情牌”。他接受香港电台邀请,上节目与香港媒体人陶杰对话,提到他认为示威者被人利用,让“亲者痛、仇者快”,言谈充满“恨铁不成钢”的惋惜。他接受CNN采访时重申,香港运动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策动的“颜色革命”,与官方措辞一致。 为证明自己的“中肯”,胡锡进更不吝多次提到自己1989年曾是“天安门广场上一份子”。2014年,他对《亚洲周刊》表示,“当时我非常激进,是广场上最激进的学生之一”。2018年六四周年前夕,他在推特上以“过来人”口吻劝慰称“学生做过头了”,“六四像颜色革命,错了”。其所谓“亲历”无从考据,但“老胡”在2019年已站在“鸡蛋”对立面。他在11月发推特,指香港示威者用汽油弹攻击警察装甲车,支持警察对示威者开枪。 “胡话”、“狠话”及“笑话”,“老胡”是“高级黑”? 凭“中肯”文风和“叼盘”绝技,胡锡进作为大外宣排头兵,为国内逐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推波助澜,收获不少粉丝,也招来很多“黑子”。尤其是“胡编”当“传声筒”时又往往“用力过猛”,说了不少“胡话”。《中国数字空间》披露,因胡锡进常在微博讨论普通网民无法正常发布的敏感话题,且被大量网民辱骂,故一直处于单独审核列表,收到的评论全部人工审查。而其发布高度敏感内容,审查标准也会相应提升。但即便在言论审查严格的微博,评论区的“翻车”仍与日俱增。 比如著名的“胡锡进逻辑”。点评疫情期间外国的纾困金政策时,“老胡”为“护主”再爆金句: “有的国家给每个人发钱,但那属于哄大家,都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 此语惹得评论网友群起嘲笑,纷纷造句:“对每个人都收税,就基本等于没有税收,基本等于大家都没有缴税”,“老胡中肯,那既然都发钱等于不发钱,老胡能不能解释下共同富裕等于什么?” “叼盘”不慎,不止“翻车”,还会“反噬’。2021年5月,中共政法委官方微博“@中国长安网”发布题为“中国点火VS印度点火”的拼图嘲讽印度疫情。胡锡进评论,官方应高举人道主义大旗,表达对印度的同情。这番“中肯”言论惨遭“围剿”,胡被“粉红”们骂为“外国舔狗”、“卖国贼”。他的同僚,以鲜明民族主义立场著称的复旦大学网红教授沈逸即表示,欧美国家不会因中国人道主义表态善待中国,人道主义表态是种“抖M玩法”。沈逸粉丝甚至冲击胡锡进和《环球时报》一些记者微博,有记者被揪为“港独”。胡锡进和《环球时报》被民族主义狂热份子 “网暴”,是“大水冲了龙王庙”,看热闹的网友称为“自己被自己培养的蛆淹没了”。 “窝里斗”也发生在李光满《深刻革命》一文后。胡锡进称此文充满“误判和误导”,而遭内地极左网站“乌有之乡”批斗。乌有之乡把胡称为“既得利益者”,“享受着中国革命的巨大‘红利’,却害怕革命”,指胡获得的巨大利益是“以牺牲和侵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而得到的”。 当前媒体生态和政治环境下,机智如“胡编”,也不能以个人之力和他的《环球时报》,捕捉爱国群众所有情绪,甚至不能完全代表北京立场,一旦“表错情”,还会让中南海尴尬。 比如他不断游移的台海“红线”。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签署《与台湾关系法》前,胡锡进放话威胁:“这条法案是武力统一台湾的‘好借口’,美国总统一旦签署或通过该法条,中方将依《反分裂国家法》攻打台湾!”然而法案通过至今,北京仍按兵不动。去年9月,胡锡进再放狠话,称只要“美国军机在台湾起降,台海战争将就此打响”。当美国军机真的降落台湾,甚至美国议员赴台与蔡英文会晤,美台紧密互动下,北京仍未大动干戈。多轮突破“红线”又再自画“红线”,胡锡进在尴尬气氛中被“爱国小将”骂为“怯美又崇美”、“汉奸”。 “胡编”也鼓吹中国应增加对美国的核威慑,呼吁政府将核弹头数量尽快增加到1000枚以上。这番迎合民族主义和好战分子的言论却让中南海再次沉默。官方口径中,中国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一些网友给“老胡”冠上“高级黑”的名号,毕竟红到极致就是黑。 “老胡”退而不休,未来还有人能“叼盘”吗? 外界之所以对胡锡进退休感意外,也归功于“老胡”的敬业。他临退前不久,仍活跃在推特,为彭帅事件“灭火”,发布彭帅出席公开活动的视频和照片,“证实”这位指控前中共常委张高丽性侵的网球世界冠军“很自由”、“笑容灿烂”,斥责WTA主席和西方媒体“心理阴暗”,西方借此打压北京冬奥“别有用心”。 然而,人之将退,其言也哀。12月15日,“胡编”罕有剖白心声:“中国人很恨美国吗?老胡常被看成是对美的‘强硬派’,但是我反正不恨。我同意一种说法,美国是历史上对中国干坏事相对最少的列强之一。除此之外,它还对中国做过不少好事,常常有人举例,他退还了庚子赔款,将其用于中国的教育……”这让网友联想到他在李光满事件后的话:“想想自己这些年说过多少不严谨的话,想想每次台上发言时台下有多少人举着手机录拍……下一个社死的会不会就轮到老胡我了?想着想着我就瑟瑟发抖起来……” 是什么让“老胡”吓到“尿裤子”? 在胡宣布退休前,《星岛日报》放风,称《环球时报》将设立社长一职,强化政治导向,由41岁的范正伟担任。范正伟是《人民日报》社论笔杆子“任仲平”的成员,曾在座谈会向习近平汇报工作。此外,《人民日报》国际部的副主任吴绮敏也接任《环球时报》总编辑,她已到位几个月,与胡锡进同时存在。 若有人留意胡锡进继任者的名单、《人民日报》对《环球时报》发出的“强化政治导向”指示,观察 “老胡”孜孜不倦对“震旦学院老师被举报”事件、台湾四大公投、香港选举发表雄论等连串“退而不休”的表现,再结合高压的政治审查环境,就不会对中国未来的舆论和媒体生态怀有幻想。 没有了四处放炮的“老胡”,却不缺争前恐后的“战狼”。外交官都亲自下海争做“战狼”的时代,“老胡”这般以“爱国”谋生的商业战狼是否还有市场?还是会因“根不正苗不红”,而被视为“利益既得者”甚至“汉奸”?以往官方、媒体和民间三者间相互喂养和反哺下,片刻的讨论自由,是否会被进一步打压? 甚至,未来我们是否会怀念老胡?怀念他厚颜的“中肯”、无耻地“叼盘”、虚伪的“人道主义”、滑稽的“胡话”和“狠话”;怀念我们还能相对自由在评论区,赞同或取笑、咒骂老胡的日子。设想一下,若政治正确和举报批斗成风,老胡会变成“The lesser evil”的那一个。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