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开始,乌克兰危机便一直是国际舆论焦点。危机自2021年3月开始: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陈兵10万,称此举为阻止北约东扩使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10月,冲突再次升极。俄罗斯会否入侵乌克兰、美俄交涉会否有成果、对台海局势有没有启示之类等问题,一直深受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总的来说,大家都承认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毕竟世人早就见识过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强人作风。然而在这个重大地缘政治问题上,却有很少人探讨,世界第二大强国、近年在国际舞台上日趋积极的中国,为什么取态不算特别高调和进取?个中原因是什么? 乌克兰危机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涉冷战遗产、美俄地缘政治博奕等因素。因此在讨论中国对乌克兰危机的态度时,自然不能单单把焦点放在危机本身,最好还要追溯历史。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家底”,令它在九十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俄的第三大拥核国。事后孔明地看,这些核武足以让乌克兰具备和俄罗斯周旋的筹码,最起码不会沦为今天这样给对方霸凌。然而,基辅当时却选择放弃筹码——根据1994年与美俄英签署的《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乌克兰同意放弃核武,换取各国尊重其“独立、主权及现行边界”。三年后,俄、乌两国缔结友好条约,规定双方的“现行边界”不可违背。根据上述文件,2014年俄罗斯冒天下之大不韪兼并克里米亚,谁是谁非,一清二楚。 克里米亚危机发生时,不少中国网民都是站在俄国立场去解释的,主要是批判美国将俄罗斯逼得太紧,激起后者的不安全感;而有官方背景、极具民族主义色彩的《环球时报》也持同一立场,例如在此前题为“普京,西方又恨又无奈的对手”的社论中,作者认为普京之强硬是源于西方在苏联解体后没有善待俄罗斯,不断挤压其战略空间所致。如今俄军在靠近乌克兰边境集结十万大军,战争如箭在弦,《环时》发表题为“乌克兰危机,华盛顿在危险边缘精心算计”的社论,虽然不无慨叹“最大输家是陷入动荡与分裂的乌克兰”,但亦重弹2014年的旧调,指出“今天这场纷争的实质并非美国为乌克兰或者欧洲‘伸张正义’,而是借助北约这个工具来蚕食和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两次危机均是俄罗斯被西方挤压下的结果,这个说法颇有市场,也有一定合理性,毕竟北约不断东扩至俄罗斯国门,确实会令后者如坐针毡。如果要解决当下的危机,由华府对莫斯科提供某种安全保证,不失为治本之道。 话分两头,我们也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对2014年和2022年两次危机,与俄国不是盟友、但却胜似盟友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语),究竟有没有角色?有没有责任? 中国对2014年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的反应,无疑是探讨上述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当年3月27日,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会并通过决议,确认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脱乌入俄”公投无效,不过中国投了弃权票。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在表决前强调,乌克兰问题涉及各方利益和关切,解决起来应该兼顾平衡,各方应采取克制态度,避免激化局势,继续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弥合分歧,在法律和秩序框架内解决乌克兰问题。 中国的态度非常清楚——不想加入西方齐声谴责俄罗斯,但又不公开说兼并乌克兰领土是对的。四平八稳,尽量不得罪人,是中国在处理国际危机时的标准取态,早就见怪不怪。但细心考察,中国对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的立场,多少与其对乌克兰的承诺不一致。在此可以列举一些基本史实,供读者判断。 2001年,中国和乌克兰共同发布《关于在二十一世纪加强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的联合声明》,当中提及“中方承认并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 2011年,两国共同发布《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夥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当中提及“双方表示,在涉及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将相互坚定支持,这是中乌战略夥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以及“中方重申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2013年12月5日,两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当中提及“中方支持乌方在维护乌克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的政策”。 2013年12月5日,两国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夥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当中提及“双方强调,在涉及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是两国战略夥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以及“支持对方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政治社会稳定,发展民族经济所做的努力”。 显而易见,基于上述文件,中国政府对乌克兰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并非完全没有责任。不过,就在2013年底两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和发布《联合声明》后,墨汁未干,很快就发生了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一事。而理应“支持乌方在维护乌克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的政策”的中国,却联合国大会上投弃权,迅速“走数”。 为什么“背信弃义”得那么快?这自然需要解释。 在2001、2011,以及2013年签订或发表的文件中,中国获得乌克兰一再确认“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原则。而对中国来说,宣称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是一件既容易、又无代价的事,因为当时尚未发生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 然而,北京万万想不到,莫斯科真的违反了1994年《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和1997年俄乌友好条约,公然改变乌克兰的“现行边界”。 对于俄罗斯以大欺小的行为,中国尽量置身事外。某程度上这和中国素来反对霸权主义、外力入侵之类堂而皇之的说法不相符。可以想像,如果侵略克里米亚的是美国,北京一定会谴责,但当侵略方是俄罗斯,就另当别论。 为什么不谴责俄罗斯?很简单,因为它太重要了——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开罪不得。 众所周知,近代侵占最多中国领土的就是俄罗斯,但中国一直没有像向英国取回香港那样,收回俄占领土。这种双重标准就连部分中国网民也看不过眼。值得留意的是,中国在2021年6月,宣布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长,变相再次确认近代被俄国侵占的领土为俄国所有。 但中国对美国却是另一取态。习近平时代的外交,主题就是在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事实下,在国际事务上积极有为,这可从“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可以看到。许多有识之士都看到,这会对二战后成型的美国霸权构成挑战。而美国绝非被动等待中国挑战,因为早在奥巴马第二个任期已经“重返亚太”,这会反过来为中国施加压力。而自冷战结束后深受北约东扩威胁的俄罗斯,处境和中国一样,这是中俄必须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最根本原由。因此,普京会在北京冬奥受到西方多国“外交抵制”的情况下亲自出席开幕式,表达对中国的支持;而中国也会出于“联俄抗美”的战略需要,无视乌克兰领土受威胁。 果然,就在2月4日北京冬奥开幕当日,中俄发布《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全文)》,只字不提乌克兰,但点名批评美国,并且写明“双方(中俄)反对北约继续扩张,呼吁北约摒弃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和“高度警惕美国推行的‘印太战略’对本地区和平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中国回应了普京对北约东扩的关切,而普京也识趣地为正受到美国“印太战略”威胁的中国提供支持。 稍为说说题外话,乌克兰虽是小国,但对近年中国崛起发挥了一定作用,例如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前身,就是乌克兰的瓦良格号。不过总体而言,相比举足轻重、可为中国强援的俄罗斯,乌克兰不值一提。这可以从客观数据看出端倪——根据统计,2021年全年中俄贸易额超过1468亿美元,同比增长三成半;相比之下,在2021年前11个月,中乌货物贸易额只有173亿美元,相信全年不足200亿美元。 除了贸易数据,其他不少事实也显示出中俄关系之紧密。首先,习近平在2013年3月14日就任国家主席后不久,首个出访的国家就是俄罗斯,用当时普京的话,这“显示了双方对发展俄中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这一关系的特殊性和战略性。”其次,截至2022年2月,习近平自上任以来与俄罗斯总统进行了大约40会晤,足见两国元首私交甚笃,普京甚至有点感性地说,习近平是唯一一个和自己一起庆祝生日的国家领导人。 2014年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时,中国没有支持乌克兰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客观上确是失信。2022年俄国似乎将要大举入侵乌克兰,中国会否再次失信?未发生的事难以论断,不过官方言论多少透露了一些讯息——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1月17日的记者会上,回答有关中国是否对试图以武力改变乌克兰主权地位的行为表示关切的问题时,只是说“我们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宣导平衡、公正对待相关国家的安全关切和安全倡议,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如此低调、不算进取、甚至“乡愿”的取态,和当年刘结一言论的内涵没有本质上的分别。 ㄌ近年中国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口号,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政治是复杂的,也是现实的。看到讲现实主义的中国并不是那么高尚的事实,有助我们理解小国乌克兰的命运。事实上,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一直希望争取对自身有利的形势,团结可以团结的朋友,普京对此心领神会,但这种赤裸裸的现实主义操作,结果必然是小国在大国博奕中沦为牺牲品。倘若俄罗斯真的入侵乌克兰,后果就会像《环球时报》所讲的,“最大输家是陷入动荡与分裂的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