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歪脑 WHYNOT
youtube
instagram
facebook
zh-CN
zh-HK
Search
Search
轉換簡體/繁體,
點擊這裡
我知道了
歪脑读
所有文章
文章类别
- Any -
深度报道
图片故事
评论和分析
专栏
读者来稿
话题分类
- Any -
他者之镜
文化人儿
理想派
我是谁
我有药
黄金屋
热点专题
- Any -
#90后
#LGBTQ+
#MadeInChina
#硬核专访
#女性主义
#影视戏剧
#媒体观察
#新冠病毒
#香港
#台湾
#环境
#职场
#小粉红
#世界华人
#美中关系
#超不能家族
排序
最新
评论最多
点赞最多
Apply
Clear filters
03/17/2023
深度报道
不少电影人离开了香港,到埗英国之后,有人继续创作,也有人策划了电影节,希望能让世界看见香港的电影,并促进港人群体与当地英国公民之间的交流。
0
1
那些在英国的香港电影人,如何在异地寻找创作的土壤?
02/28/2023
深度报道
《给十九岁的我》在电影节首映后,观众及影评界大多都肯定该部电影,惟公映后不久即爆发拍摄伦理问题风波,随即停止公映。纪录片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剪接三项大奖,英华女学校发声明指会退出角逐最佳电影。
0
3
《给十九岁的我》引发连串风波、退出金像奖后,让我们来谈谈纪录片伦理
02/20/2023
深度报道
尽管心里有移民的想法,但最终急着离去,却是因为大学校方报警举报。作为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早期教职员之一的黄照达,心中难免有一根刺。
0
1
被大学举报之后,政治漫画家黄照达为“那城”画下的道别之作
02/15/2023
深度报道
“为什么要在一间咖啡馆办沙龙?我到后来才醒悟,一直以来我参与和发起的活动,都旨在推动公共哲学这回事,要怎样在公共空间传达思想,一般公民都应该有权享受思想碰撞的乐趣。”
0
1
在一家结业的咖啡店里,曾经有学者办过24场文化沙龙
02/14/2023
深度报道
张洁平觉得,过去存在于公共生活领域的“两岸三地”框架如今已经失效。然而,她说无论在选书、办活动请讲者时,她更在意讲者与讲题的关联,以及能否创造到一种不问背景的公共讨论和交流。
0
0
在离散的时代里重建公共生活:专访独立书店“飞地”创办人张洁平
02/06/2023
深度报道
第一次他往北漂,闻海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中国纪录片导演,在国际影展上屡获殊荣。多年后,他再往南漂到了香港。事隔七年,他又再只身漂泊到台北,继续从事中国独立纪录片有关的工作。
0
0
漂到北京、香港、台北的自我凝视──书写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导演闻海
01/20/2023
深度报道
最近有个香港人首创一本“NFT 书”,也首次以“版权所有,翻印不究”分散式出版做了实验:他就是高重建及其 NFT 作品《所谓‘我不投资’,就是all in 在法定货币》。
0
0
如何以NFT方式出版一本书?一场去中心化的出版实验
01/12/2023
深度报道
那时我跟也是工程师的男友已经交往很久,越看这些就越觉得……好像《陈情令》的他们比我的恋爱有趣太多了。
0
3
中国耽改,想说爱你不容易——台湾腐女追剧史,意识形态与身份认同
01/11/2023
深度报道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生产影像的时代,我一直要求自己不要随波逐流,我不想生产一些有如废品的影像。”杨适榕说。
0
0
在影像泛滥的时代找自己的路:专访独立影像创作人杨适榕
12/08/2022
深度报道
甄拔涛成为德国曼海姆国立剧院历来第一位亚裔的驻院作家,他的剧作也分别在德国不同的戏院公演。在德语的剧场圈,这是难得的成就。
0
0
香港剧作家是如何走进德国的主流剧场?——专访甄拔涛
11/23/2022
深度报道
香港展方今年以“集籽种城”为主题,策展团队集合香港本地超过50个参展硕目,展示香港经历疫情后仍能像种子顽强,抵抗困难,落地生根。
0
0
走过疫情封闭,香港需要注入哪些新活力?——“港深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带来的启示
07/12/2022
深度报道
“在我的关注的朋友群里,消失的都是在海外生活的朋友。海外用户是重要的了解世界的窗口,就算关注香港、台湾的新闻平台也好,也不及由个人出发的观点。”
1
3
海外用户消失在豆瓣社群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