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歪脑 WHYNOT
youtube
instagram
facebook
zh-CN
zh-HK
Search
Search
轉換簡體/繁體,
點擊這裡
我知道了
歪脑读
所有文章
文章类别
- Any -
深度报道
图片故事
评论和分析
专栏
读者来稿
话题分类
- Any -
他者之镜
文化人儿
理想派
我是谁
我有药
黄金屋
热点专题
- Any -
#90后
#LGBTQ+
#MadeInChina
#硬核专访
#女性主义
#影视戏剧
#媒体观察
#新冠病毒
#香港
#台湾
#环境
#职场
#小粉红
#世界华人
#美中关系
#超不能家族
排序
最新
评论最多
点赞最多
Apply
Clear filters
03/03/2023
深度报道
“这三年半时间,有人选择逆来顺受、有人选择愤战到底、有人出卖战友,事实也许比认知的更加残酷,所以我们更应该认清信念的重要性。”
0
1
用温柔改写残酷现实——访香港政治行为艺术家Loretta Lau
02/23/2023
深度报道
钱、医药、人脉都是一种资源,在这个社会里,你有资源就能拿到一盒救命药,好像所有的人的生命就是不平等的,好像人命分贵贱。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一件事情。我不能说这是一种运气,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特权。
0
4
她们从疫情封控的门缝里挤回中国 只为了家中的生死离别
02/08/2023
深度报道
“从11月还在‘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12月完全放开——核酸检测没有了、病毒测序没有、给大家买药的时间也没有、感染数字黑箱,人们无法判断感染人数、无法判断病死数⋯⋯前阵子卫健委还在每天病情统计,数字每天新增只有几千人,病死还为零,这完全是赤裸裸的谎言,但他们都还是持续在发布。”
0
2
“你曾以为生活很坚固,其实脆弱无比”:疫情三年后政治抑郁的“中国阳”和自由的“海外阳”对谈
01/03/2023
深度报道
他以中国人身份来到日本,经常能听到批评中国的声音:人权问题、不自由、一党独裁……每每内心中就会涌上一种“耻辱感”:“你批评我的国家、批评我的领袖,就等于是在侮辱我。”
0
5
用“温柔与热血”来包容一场“五毒俱全”的抗议——东京白纸运动中的年轻行动者
09/06/2022
深度报道
金晓认识不少“ABC”(美国出生的华人),他们的父母在爸爸的餐馆打工,但却没有人像她一样有“洋留守儿童”的经历。“你羡慕他们吗?”歪脑记者问,“羡慕”,金晓点点头。
0
6
美国“洋留守儿童"——TA们在美国出生,却被送回中国寄养?
07/25/2022
深度报道
这些都是中国商业电影没有告诉我们的内容 —— 中国社会在过去二、三十年中真正发生了什么。
0
2
专访作家马凯琳: 八零后中国青年独立导演 商业化的挑战不亚于审查制度
06/15/2022
深度报道
翻阅这些档案的过程,颠覆了很多他对于香港史既有的认知与想像。
0
3
泡在英国档案馆里,追寻香港历史的人
06/02/2022
深度报道
“北京学运对我来讲是一种很理想化的状态。”
1
8
在虚拟的广场上传承“六四”“北方广场”:面对政治更需要共情与陪伴
02/17/2022
深度报道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放弃了在香港的农业,将锄头放下了,但我是否可以在英国重新拾起锄头?
0
17
农夫黄如荣∶离开香港,在英国继续推动本地人吃本地菜
02/09/2022
深度报道
真实版的“美国女孩”讲述了流动中的家庭故事。
0
8
金马导演阮凤仪:因为观众都懂了,我觉得被释放了
06/25/2021
深度报道
一场展览,重探Kary Kwok(郭家赐)在九十年代香港留下的创作足迹,以及他所经历的种种九十年代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会场域的人、事、物。
0
10
重寻九十年代的文化香港,香港随时可以再点燃文化——专访摄影艺术家Kary Kwok
05/21/2021
深度报道
一年多来,疫情给艺术界带来的实际的改变是什么?究竟后疫情时代,艺术工作者有怎样的心态变化?我们专访了巴塞尔艺术展“光映现场”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李振华。
0
2
专访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光映现场”策展人李振华:后疫情市场冲击下,你会发现艺术更可爱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