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大学一位毕业生徐某,近日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报考南京大学物理专业,专业课第一名。但是,他曾在宿舍虐猫,并且拍下视频发到网上,这最终激怒了网友,并导致他最终与研究生录取失之交臂。 “用魔法打败魔法” 当徐某虐猫的劣迹被公开后,一场对徐某的网络“围剿”随之展开,不少网友开始给南京大学留言。在很快到来的研究生复试环节,南京大学很明显注意到了“民意”,在随后公布的复试成绩中,徐某被列在倒数第一。尽管他的复试和初试总成绩仍然排第一名,学校还是没有录取他。 南京大学给出的理由讳莫如深,有记者问学校徐某未被录取是不是“思想品德”不过关,学校也是含糊承认,很多网友为此给南京大学点赞。此事还不算完,网友很快发现,徐某进了西部高校兰州大学的“调剂名单”(一些报考沿海著名高校的学生,如果没有录取,有可能会调剂到竞争力不那么强的西部高校)。群情激愤的网友们开始在网上@兰州大学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持续揭发徐某的虐猫事迹。 除了展示徐某的虐猫劣迹外,网友们还揭发了徐某更严重的“错误”,包括他长期“非法翻墙”,在Telegram群发布“反华”、“反党”、“精日”言论,呼吁“思政审查要发挥作用了”。这其实是更有杀伤力的指控:对中国的大学管理者来说,“反动言论”明显是比虐猫更“错误”的行为。 很大概率,兰州大学开始并没有注意到徐某的虐猫劣迹,所以在徐某申请调剂之后,把他列入了调剂名单。但是在注意到网友的举报之后,学校一定非常震惊乃至恐慌。接下来,徐某参加了调剂后的笔试,但是并没有进入第二天的“思政考核现场”,学校甚至没有给他参加这个考核的资格,徐某也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录取资格。 此事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些人认为,兰州大学应该顶住网上舆论的压力,“独立作出判断”,不应该因为网友的意见而影响录取工作。但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很明显,现实中如果你去问任何一个兰州大学的招生老师,他们都不可能录取徐某,因为不管是“非法翻墙”还是在Telegram群发布“反党反华”言论,都足以构成思政考核的一票否决。 在中国,虐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虐猫的事也层出不群,在网上甚至有一个虐猫视频的“产业链”,这些冷血残酷、挑战人们心理底线的行为,却成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此前,当人们在网上批评或者试图制止这种行为时,总是难有结果,因为在中国,保护宠物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虐杀宠物的残忍行为,只能被道德谴责,而没有任何法律后果。这次,借用“思政考核”,虐猫者徐某,得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惩罚:他不能再进入名校深造,很可能中国的所有高校今后都不会再录取他。 毋庸置疑,人们主张宠物权利的努力是可敬的。因为在中国。主张任何一项人权都很困难,更遑论宠物权利。但是,当网友们为徐某最终遭受到惩罚而长舒一口气之后,也应该看到,这一次保护宠物权利的所谓“胜利”,其实非常可疑。说难听点,它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并没有推进任何宠物权利,而是召唤出了中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大杀器。如果我们看得稍微深远一点,就知道,当“思政”的大棒一经祭出,成为典范,它带来的厄难要比“虐猫”严重得多。 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思政考核” 据笔者了解,在中国,研究生招生的“思政考核”分为两个环节。像徐某这样的人一旦被“魔法”笼罩,注定会被捕获。 第一个环节是在报考的时候填写“考生思想品德考核表”,这个表格,如果是应届生,会有系里的老师、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来填写、签名。如果是往届生,已经参加工作的由用人单位填写,没有就业的,则由户籍所在社区来填写盖章。 思想品德考核的内容,包括考生在学校的各种“政治表现”。网上有填写模版,可以“抄写”,不管是何种格式,第一项通常是“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之类。如果能够入党,就是一个加分项。 通常来说,不管是辅导员、用人单位还是社区,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刁难学生。但是这个表格,仍然是一把高悬的利剑。一个经常在互联网上发表“独立见解”的人,很有可能没有人会愿意为他“签字”。这种考核,对考生是一个约束,也是一种“道德规训”,让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把“服从”内化成自己的习惯。 第二个环节,是研究生复试中的“思政考核”,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面貌面试”。当然,网上也有各种攻略,每个大学问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通常”也不会刁难人。在这个面试环节中,“考核”的内容比填表要宽泛得多。这里列举常见的几个问题:你对基督教有什么样的看法?当下,很多地方的人喜欢过圣诞节,你怎么看?如何看待今日香港的成就? 当然,这些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你要赞美这两年香港的“爱国”,也要主张“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对西方节日保持警惕”。面试环节的“政治考核”,是观察考生在各种社会热点中的立场问题。你要做到“两个维护”、“四个意识”诸如此类。 现实中,一个聪明的、信仰基督教的学生,完全可以凭借“死记硬背”通过思政考核,但是这样你会成为一个“分裂的人”,也会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一点动摇。这种“死记硬背”和现场考核,本质上就是一种表演忠诚度的仪式,不管你内心是怎样想的,你都要表演成一个“爱国爱党青年”。 这种“表演”,当然并不仅仅是在研究生考试的复试中,其实也早已贯彻在中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了。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表演”,本质上就是一种服从。你长期唯唯诺诺,对党忠诚唱赞歌,也就会习惯一种语言和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被塑造成一种“集体人格”。 不管是填写“思想品德考核表”还是“思政考核面试”,如果说过去只是“走走过场”,如今在习近平的新时代,就成了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之技。在习时代之前,中国高校当然也有“政治课”,讲授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都是必修课,但也都是最轻松、可以随便旷课的,但如今不同了。 习时代的高校,“思政考核”急剧扩张和深化。几乎每个大学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成为某种类宗教设施:不断扩编,负责意识形态的稳固和再生产,而且具备不可冒犯性。大学教育中的思政内容也严重溢出,各个学科都有“习思想”的表述。大部分都是形式主义的“帽子”,开头讲一段习近平的指示,但是这种形式主义本身就是“思政”的精要所在,它需要的只是人们的沉默和服从,不能提出异议。 在高校,不管是老师和学生,都面临意识形态一票否决制的裁决。有人举报“思想”或者“言论”出问题,不管是老师和学生都会被处罚。这种“处罚”通常讳莫如深,不会公开原因,这是因为高校执行部门或校方领导,本身也心怀恐惧,不敢“表态”,担心自己的阐释和“教义”会有出入。“思政”作为一种规训体制,塑造的就是“恐惧”本身,需要你畏惧它、服从它,而不必理解它。 当有人公开指责虐猫的徐某“思政”有问题,有翻墙行为、在群里发布“反党言论”的时候,这事已经和宠物保护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变成了政治事件,它的结果当然也是注定的。 虐猫者也可能恰恰是“大思政”的产物 徐某看起来是“思政”的受害者,但是如果深究,他其实也是“思政”的产物。 视频中虐猫的他,显得冷酷无情。在去兰州大学参加复试的时候,面对记者,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对这一行为的反省,而是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网上舆论很难预测,不知道对自己是好是坏,所以暂时不再发言。 他还说,如果兰州大学的思政考核能给他一个好成绩(能保证录取),他就会接受采访。最后,他还告诉记者,可以写一下自己喜欢花草和植物的事。关于他的公开报道还不多,我们无法了解一个大学生为何会走到虐猫这一步。但是这有限的信息,其实也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徐某,心中只有“功利”,而没有是非。 这个意义上,他其实正符合“思政教育”的目标:只要忠诚于党和领袖,其他价值观层面的事,都不重要。当下中国高校的官方价值观,其实可以简化为两条:思政领域紧跟党的领导,压制个体和自由主义;学习和研究推行全面的功利主义,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天的大学,不再如前些年政治环境稍微宽松一些的时候一样,鼓励学生投入到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的社会活动。实际上今天的大学开始惧怕个体和民间组织的社会活动,只鼓励学生参加学校认可的“集体活动”。这就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成为独立个体,不能成为“负责任”的人。这种氛围,可以培养大量螺丝钉式的“工具理性”主体,而不鼓励关心社会、同情他人,更不可能体会到小动物的生命和痛苦。如果有人发现虐猫视频可以获利,就去拍摄虐猫视频,在他们的逻辑上,这不存在障碍。 这也和十几年前有很大差别。2008年年后,中国NGO获得一定空间,有很多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爱”“互助”“社会责任”是年轻人喜欢的价值观,而在当下,把自己的内心和“思政”的规范进行对照,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成为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习惯。所以,当他们要制裁徐某的虐猫行为,很容易想到“思政”这把利剑。而这也正是掌握着意识形态大杀器的当权者,用起来最为顺手的一个“魔法”。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