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中国电影业来说是颠覆性的一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年年攀升的票房奇迹被中断,整个电影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停滞。 在电影院不得不关门谢客的漫长的175天中,从院线到片场,从导演到宣发,中国电影人经历了一场从高峰到低谷的过山车。前路茫茫,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暂时改行,也有一些电影也选择了在线上平台首映的方式摆脱困境…… 中国电影似乎陷入了至暗时刻。 《八佰》救市? 随着7月20日中国各地的电影院陆续开业,中国电影何时复苏成为热议话题。 彼时,电影院刚刚开放,各地的疫情防控不一,业内普遍不看好影院复工。最初,一些曾经口碑和票房俱佳的老电影纷纷重映,以期唤起影迷重返影院的热情。其中,《误杀》《星际穿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三部影片都获得了上亿元的票房,让死气沉沉的院线看到了一线生机。 可是,重映老片和上映试水的小成本电影不足以拯救停止半年之久的电影行业,随着一些影展和民间观影活动的复苏,市场需要更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出现。在此背景下,2019年遭遇撤档风波的《八佰》,几经修改,最终以“救市者”的姿态定档8月21日。 在9月26日,上映37天的《八佰》票房突破30亿,成为2020年当之无愧的“国民电影”。作为一部现象级的话题电影,伴随高票房而来的争议也是巨大的。这部电影不论从制作到表演再到意识形态,都引发了网友截然不同的评价,它所体现出的普世人性和民族主义之间的裂痕与张力,也让持有不同立场的观众可以在同一部电影中获得不同层面的满足。 可以说,疫情的发生,以及疫后影业“救世者”的市场期待,赋予了《八佰》截然不同的语境。观众对作品的褒贬,以及对其意义的解读,都必然地嵌入了时代背景,这也已然超出了主创的意志所能及。不过,《八佰》票房成绩的亮眼,确实给业界带来了亟需的安慰。 然而,“重振影业的信心仅仅依靠《八佰》一部电影的成功是不足够的”,有着十年电影院从业工作的影院经理宋哲告诉歪脑,一部电影的辉煌绝不意味着中国电影业的恢复。对比往年暑期档在92天内录得近5亿观影人次,在今年暑期档的43天里,观影人次仅仅过亿。这说明疫情的余波犹在,截止8月30日,影院复工率(峰值)约为85%,仍有1600多家仍未复业,或再也无法复业。 并不出乎意料的是,《八佰》之后上映的几部海外大片,都没能延续票房神话。即便是备受瞩目的好莱坞大片《信条》和《花木兰》,它们的票房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前者斩获4.52亿元,后者在遭遇口碑危机后,仅以2.77亿元收官,都没有达到往年同级别大片的水准。 “十一”黄金档的强心针 9月15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通过官微发布《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第三版),其中规定“原则上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75%”,无形间将此前规定的“隔座坐人”放松为一个基本正常的状态。此举也被解读为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十一”档期做准备。毕竟,在重重行业压力之下,历来都有白热化竞争的十一黄金档就显得至关重要。何况今年又赶上了“中秋加国庆”的八天大假,从市场角度来说,是放映“合家欢”主题电影的绝佳时候。 因此,在今年的国庆节档内,既有原定春节上映的《夺冠》(此前叫《中国女排》)、《急先锋》、《姜子牙》等备受期待的大片重新登录院线,也有“为国庆献礼”的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家乡》“抢滩登陆”黄金档期。 据记者走访,十一期间,北京各大电影院的确部分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和繁荣,一度形成“报复性”观影的态势。但是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影院内禁止饮食,因此饮料爆米花等传统电影院的重要盈利来源丧失,中国电影院的元气恐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恢复。 8天长假结束,“十一”黄金档的票房成绩,无疑为业界打入了强心针。根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今年国庆档累计票房约39.6亿元,档期总观影人次9942万,位列国庆档影史第二。至此,中国电影全年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据统计国庆期间,全国影院复工率达到97.3%,平均上座率达35.5%。 在“十一”黄金档中,主旋律电影业已成为绝对的支撑。去年,在建国70周年的背景下,国庆档以44.7亿票房冠绝历年,其中《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大片分别以19.2亿、17.1亿和6.1亿,成为了票房的主要贡献者,合计占比96.7%。 不过,主旋律电影虽然叫座,但口碑却参差不齐。去年国庆档三甲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分别为7.7、6.7和6.1,而2009年的《建国大业》、2011年的《建党为业》和2017年的《建军大业》甚至在豆瓣关闭了评分和评论功能。 但也有主旋律电影成功打造成商业类型片,《战狼2》就是其中表表者,不仅成为中国大陆首部突破50亿票房的电影,也在豆瓣获得7.1分,“战狼”及其导演/主演吴京,俨然成为了中国近年国族主义的隐喻。 今年,《我和我的家乡》以国庆档内18.7亿的票房拔得头筹(截止10月21日突破25亿)。这部集合了五位知名导演的短片合集以“爱家乡”为主题展开了命题作文式的发挥。其中既有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也有对驻村干部的歌颂。这是一部矛盾分裂的电影,但公正地说,这样一部宣传意味浓厚的作品在主创的妙手巧思之下,具有了类型片一般的可观看性。 与大多数主旋律电影相比,《我和我的家乡》获得的豆瓣7.3分并不低,甚至好评如潮,而提出“个人的价值高于集体利益”的《姜子牙》则意外收获了不少差评。在这场拯救中国电影业的票房比拼的十一黄金档大战中,不同的意识形态竞争一直隐身在数字背后。 危机:政治与审查左右中国影业 从一些媒体报道来看,票房专家都认为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国庆档亮眼的票房成绩对于整个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无疑有着极大的信心提振作用,业内希望可以带动第四季度票房走势,力争全年总票房突破200亿元。 但对于宋哲来说,一种油然而生的危机感更是伴随着他近年来的职业生涯。他还记得刚入行的时候,《阿凡达》卖到90元都一票难求,但近年来,电影院一家接着一家地开,随着竞争的加剧,票价反而变得便宜了,二线城市的票价基本也就在30元左右。2019年初,宋哲就感到了危机,除了春节档,全年只有《复仇者联盟》上映的时候才算真的火爆了一把。此后,不断传来的热门电影撤档新闻,也让他隐隐感到电影行业正在起一些微妙的变化。 2018年3月,广大影迷不时调侃的审查部门“广电总局”被拆分,它的电影管理职责被划入中共中央宣传部。4月,中宣部正式挂上了国家电影局的牌子。舆论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党将加强对电影创作的审查。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撤档之年”,当年2月,张艺谋的《一秒钟》、曾国祥《少年的你》宣布因为“技术问题”退出柏林电影节,4月,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宣布延期上映,到了6月,青春片《伟大的愿望》更名《小小的愿望》改期9月上映,《八佰》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映被取消,上映日期一再更改……这些电影从不同层面被“审查”,或者因为题材灰暗(《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少年的你》),或者因为内容和主流历史书写相背离(《一秒钟》《八佰》),甚至仅仅因为题目冲撞了政治叙事的话语(《伟大的愿望》)…… 这些电影有的获得了修改后重新上映的资格,有的则至今没有何时上映的消息。尽管没有任何官方消息称这些电影的撤档和改期是因为国庆的特殊性,但是从2019年全年的票房来看,当年的国庆“献礼片”占据了全年最好的时间段。 宋哲认为,“院线是整个行业的下游,处在最被动的位置,经营的情况取决于电影的质量如何。”宋哲很无奈,“从2019年开始,大部分电影都表现平平,几部电影遭遇撤档,感觉寒冬将至。没想到的是,疫情的到来彻底让院线加速进入了寒冬。大的院线尚且可以支撑一阵,小的电影院恐怕就要面临倒闭。” 对于年初《囧妈》线上变现的行为,宋哲很不齿,他认为:“不管线上体验多么便利,真正好的电影需要到大银幕前去体验,碎片化地观看是无法欣赏到一部好电影的。从这个角度看,我相信院线不会衰落。” 至于如何度过疫情,他认为只能依靠政府的政策,院线自救的能力很有限,政府要是出面协调甲方减免房租、物业费等费用,能解决不少问题。另外,“家有余粮才能心不慌”,归根到底还要依靠企业本身的实力。“疫情过后,一批电影院会倒闭,这是正常的,市场也在大浪淘沙。” 对于全年总票房曾经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电影来说,“十一”档期的回暖也许可以给予了从业人员短暂的信心,但长远来看,曾经蓬勃旺盛的创作力似乎正在被外部的政治与审查所左右。何况,受到重创的中国电影行业不能仅仅依靠几部本该在今年春节就上映的电影来带动流量,更需要考察此后的创作。 事实上,疫情的持续影响还在发酵,从外部来说,经济的持续下行必然影响电影的创作,创作者尤其是青年导演将会更加难以找到投资;从内部来讲,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管控将会更加严格,也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大量的献礼片已经在紧罗密布的准备,这种背离市场运作的“大跃进”式创作方式不仅无益于电影行业的发展,还会折损电影的自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