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弃了三年的清零政策后经历了新冠疫情史无前例的大暴发。虽然没有准确的感染数据,但有中国专家表示,过去两个月在这个14亿人口的国家有高达80%的人感染新冠。在死亡人数上,中国官方做了严密的监管,如今只公布住院死亡人数,并且将新冠死亡严格定义为新冠感染引发肺炎进而引发呼吸衰竭的死亡病例。但从火葬场挤兑到讣告刷屏,仍然暗示着中国在快速过峰中付出了高昂的生命代价。 出现如此集中的感染,显然与中国在防疫转向前人群免疫基础弱有关,而在一个没有太多自然感染史的地方,免疫基础与疫苗接种息息相关。各种研究显示,当下新冠疫苗中有效性更好、提升人群免疫基础最显著的是欧美研发的mRNA疫苗。而自2021年下半年起,全球疫苗供应日趋充裕,即便是精贵的mRNA疫苗也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用,而是普及到了全世界。但偏偏中国却没有引入mRNA疫苗,而是仰赖有效性明显更低的灭活疫苗。 为什么宁愿付出更高昂的生命代价,中国也坚持对西方mRNA疫苗说不?中国又为什么没有率先研发mRNA疫苗这类有效性更高的新冠疫苗呢? 1. 中国为什么没有研发高效疫苗 在探讨中国为什么不引进mRNA疫苗时,境外媒体的解读往往聚焦于中国政府视新冠疫苗为战略物资,期望自给自足,或者不愿意承认西方研发的mRNA疫苗更好。这些因素完全是可能存在的。不过,在思考中国为何不要西方的疫苗时,同样不该忽略另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研发mRNA疫苗? 很多人会说mRNA疫苗是比较新的技术,在科研高精尖的最顶端中国与欧美差距还不小,因此中国没有mRNA技术,没有能力开发这类疫苗。这个分析有一定道理,毕竟mRNA疫苗背后的技术——利用mRNA分子递送药物在新冠疫苗之前没有成功先例。两家新冠mRNA疫苗的研发方,无论是Moderna还是BioNTech(辉瑞本身并未研发mRNA疫苗,而是与BioNTech合作),在新冠疫情前只能算是探索中的生物技术公司。 可问题不仅是中国为什么没有研发出mRNA疫苗,更在于中国为什么没有研发更高效的疫苗,却将侧重点放在了有效性更低的灭活疫苗上。纵观各类新冠疫苗,除了mRNA疫苗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外,一些重组蛋白疫苗也表现出了相似的高效——如美国Novavax公司的重组蛋白疫苗,从三期临床试验的有效性来看并不比两种mRNA疫苗更差。而重组蛋白疫苗不算新事物,乙肝疫苗、HPV疫苗等均属于此类技术的产物。中国如今有多个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上市,可为什么之前一直大量使用灭活疫苗,或者说为什么唯独押宝在灭活疫苗之上呢? 从不同疫苗的技术特征角度去分析,会发现中国的选择绝非偶然。 灭活疫苗是最传统的疫苗生产技术之一。在历史悠久程度上能与之并列的只有减毒疫苗。如针对肺结核的卡介苗就是一种弱化的结核杆菌,属于减毒疫苗。要研发减毒疫苗必须找到一个不存在致病性的病毒株,这对于横空出世的新冠来说根本不可行。而灭活疫苗是将活病毒用化学手段灭杀,利用病毒尸体仍带有激发免疫反应必须的抗原(即病毒蛋白质)这一特征,在不致病的情况下诱导人体的免疫反应。理论上来说任何病毒都可以“灭活”,自然也适用于新冠。 从中国科研界与官方后来对灭活疫苗的描述来看,历史悠久,屡被验证,是中国对灭活疫苗放心,愿意全力押注的关键原因。这种求稳的心态也可以从疫苗的佐剂选择上找到蛛丝马迹。灭活疫苗与重组蛋白疫苗需要起效,不仅需要抗原(被灭活的病毒或是某个病毒蛋白),还需要一个刺激免疫系统的佐剂。佐剂的优劣甚至可以决定疫苗激发免疫反应的强弱、乃至最终的有效性。Noavavax疫苗的高效离不开该疫苗使用的新型佐剂。可是中国的灭活疫苗以及最早上市的重组蛋白疫苗,采用的都是最传统的铝佐剂——明矾。 最传统的疫苗路线,加上最传统的佐剂,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是非常保守的,这来自于一种求稳的心态。中国在宣传自己的疫苗时也经常提到的是技术成熟、安全性有保障、副作用小。 可是这种求稳是真的“稳”吗?未必!恰恰相反,从科学角度看,中国押注灭活疫苗是有相当程度的冒险的。中国老百姓其实应该谢天谢地,潜在的风险后来证明在新冠中并未发生,否则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2. 看似保守的选择实际上是最大的冒险 前面提到了,理论上任何一个病毒都可以被灭活。那是不是任何一个病毒都能做成灭活疫苗呢?不是! 1960年代有一个惨痛的教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的研发。当时美国也是针对这种主要在幼儿中引发重症的呼吸道病毒制作了灭活疫苗。可是在临床试验中却发现,接种RSV灭活疫苗的幼儿感染病毒后病情更重。这使得RSV疫苗领域进入了几十年的寒冬。直到21世纪,凭借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才发现,原来在化学灭活的过程中,RSV病毒上的抗原,作为蛋白质结构会发生改变。接种这类灭活疫苗,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针对结构改变后的病毒蛋白质,不仅对RSV活病毒作用有限,还会干扰人体对真正的RSV病毒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导致重症风险更高。这也可以算作一种抗体增强效应,即ADE。 中国在研发新冠疫苗时,可以说忽视了化学灭活过程中抗原结构变化不可控的风险。表面上的传统技术,不是绝对安全。相较之下,美国研发的疫苗,无论是mRNA疫苗们还是Novavax重组蛋白疫苗,对应的抗原非常简单——只有新冠的刺突蛋白,研发者还采用结构优化技术让最终产生的抗原蛋白结构更稳固,确保诱导的免疫反应更有针对性,实际上也更可控、更安全。 理论上,完全可能出现mRNA疫苗等非常安全,而灭活疫苗产生特殊ADE的情况。值得庆幸的是新冠病毒本身没有ADE,因此灭活疫苗最终只是一个有效性不高,但还是安全的疫苗。 中国不仅在疫苗技术路线选择上存在着实际的大冒险,而且在疫苗推广上也有着近乎疯狂的冒进。在灭活疫苗三期临床试验尚未完成之时,中国已经通过紧急使用授权让大量人员接种疫苗。相比之下,mRNA疫苗最初上市虽也是紧急使用授权,却是在公布三期临床实验结果之后。 中国在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中,表面上是求稳,实质上却因为科学认知的落后,将大量的风险交由毫不知情的民众们承担。 科学认知上的落后还体现在:中国一些专家们经常将疫苗安全性与副作用的概念相混淆,以灭活疫苗副作用与生理盐水相当来证明疫苗极为安全。而副作用更大的mRNA疫苗则被中国舆论冠以了不安全的头衔。其实常见的发烧、接种处疼痛等副作用是疫苗诱导免疫反应时的附带品,很难规避,也不代表疫苗不安全。实际上,新鲜货mRNA疫苗上市时由于临床试验完善、跟踪到位,安全性一点都没有问题。反倒是灭活疫苗在三期临床试验尚未完成时大量以紧急使用之名推广,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3. 中国为什么一直不愿意批准复必泰? 2020年底到2021年上半年,最早一批新冠疫苗纷纷公布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后,毫无疑问,mRNA疫苗是有效性最高的种类,而灭活疫苗有效性偏低。能不能引入有效性更好的疫苗,让国人获得更好的防护,自然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其实在mRNA疫苗彻底成为中国民族主义舆论战的牺牲品,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代表之前,至少在2021年上半年,批准mRNA疫苗在中国上市绝非遥不可及。因为中国早就和一个mRNA疫苗牵上了关系:2020年3月,中国的复星医药与德国的BioNTech签署合作协议,后者的新冠mRNA疫苗如果研发成功,将由复星负责大中华区的推广,包括了大陆与港澳台——该合作协议甚至早于辉瑞和BioNTech的合作。 在辉瑞与BioNTech完成了mRNA疫苗研发,开始全球推广时,该疫苗也有了一个中文名字——复必泰。复星什么时候把复必泰引入中国,曾是2021年上半年的热门话题。从媒体报道来看,复星曾经为mRNA疫苗在大陆上市组建过销售团队。复星与BioNTech高层也都表达过中国药监局可能在2021年7月完成审批的预期。为了进一步促进顺利上市以及长期的供应问题,两家公司在2021年还签署补充协议,在上海设立合资工厂,在未来将供应中国的mRNA疫苗的生产地移至中国。 但在香港澳门上市了复必泰,甚至台湾几经周折也用上复必泰后,中国大陆的复必泰引入却永远将到未到。如今在辉瑞与BioNTech的努力下,复必泰已经占据了全球新冠疫苗市场的60%,可在中国仍未批准上市。 中国为什么一直不愿意批准复必泰?从政治的角度去解读,可以猜测说中国不希望在新冠疫苗上被外国卡脖子。但假设中国政府有这种担忧,这是复星方面无法回应和解决的吗? 首先,复必泰是复星与德国的BioNTech合作,是德国研发的疫苗,不是中国民族主义者眼中的万恶之源的美国。什么时候欧洲的产品进口也变得如此敏感?这似乎说不过去。 其次,复星与BioNTech也签署了在上海合作建厂的协议,早期的疫苗会由BioNTech在德国的工厂供应——与港澳台的疫苗一样,但是今后疫苗生产会在中国进行,卡脖子岂非杞人忧天? 再次,迟迟不肯引入mRNA疫苗的同时,中国在2022年初却批准引入了2021年底才完成临床试验的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进入中国的Paxlovid从研发到生产还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货。如果怕疫苗被卡脖子,为何又对口服药放心? 4. 无数个有理有据的借口,其实都是当权者说了算 不批准复必泰上市,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符合理性的解释。但这恰恰是mRNA疫苗难进中国国门一事反映出来的关键信息:中国的药品进口是可以完全脱离理性、脱离现实、脱离科学的。 复必泰疫苗有最完善的临床试验数据,有全世界最多的真实有效性证据。哪怕能找到医学证据满足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上市标准——例如自诩全球药品监管最严格的FDA的标准,但到了中国,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中国的进口药品审批标准本身就允许了这种近乎随意的不确定性。 根据中国的规定,一个药品要在中国上市,需要在中国也完成临床试验,不过对于有些在中国做临床试验困难或者需求迫切的药物,可以在提供证据证明人种对该药物有效性安全性不产生影响的前提下,绕开中国临床试验的要求上市。 放到复必泰身上,支持它上市的可以找到很多证据证明它没必要再在中国做临床试验,例如在国外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有一定比例亚裔人群,又比如在港澳台积累了大量“中国人”数据。可是却没有规定说提供了人种无影响证据,就可以豁免在中国做临床试验。甚至什么样的证据算是证明人种无影响也没有固定的标准——管理部门完全可以说上述证据都不足。 就算复必泰决定在中国做临床试验来满足要求。到底多大规模的试验算够?其实复必泰已经在中国完成了至少两个一期临床试验,结果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从科学角度看,这不比灭活疫苗当初紧急使用授权时在国内做的临床试验少——灭活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是在国外做的,在中国也只是做了早期临床试验。可是很遗憾,人种问题只适用于进口药,灭活疫苗不用担心的问题复必泰却必须要担心,而什么样的中国临床试验足够,仍然没有固定标准。 药品审核体系里还留了一条更适合当权者操弄的22条军规——在中国进行临床实验需要获得管理部门报备同意。不想复必泰过审核,完全可以一面告诉复星与BioNTech上报数据不足,另一面不批准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方案。这还真不是一个笑话。进入2022年后,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接种过灭活疫苗,此时疫苗需求已经转向为增强针。这意味着复必泰也需要做灭活疫苗基础上的增强针试验,可是尽管复星与BioNTech从未表示放弃在中国上市,但我们至今未看到此类试验的进行。与此同时,国内多个公示数据有限的疫苗却纷纷获得了增强针试验的批文,不少在极快地完成相关试验后作为增强针上市。 现实就是,一个进口药物——包括复必泰要进入中国市场,审批的流程虽然有基于科学的考量,例如人种差异的考虑等,但这些科学问题却随时可拐入非科学的弯道。无论有多少科学证据,只要当权者愿意,就可以从条文规定里找到充分的理由,判定复必泰还未满足在中国上市的条件。 复必泰能不能在中国上市,早已不是该疫苗是否够安全有效的医学问题,而是当权者是否愿意的态度问题。可是,当权者是谁呢?在模糊的进口药物上市标准背后,也给了各种权力者操作的空间——不一定需要是药监部门,只需要有能力让药监部门听“我”的意见,就能让“我”也成为决定进口药生杀大权的判决者。 有多少人可以成为给复必泰投下否决票的那位当权者?又到底是谁投了否决票?我们无从得知。只有当复必泰通过审批时,我们才能知道大人物们都满意了或者至少没反对。只要没通过,我们就没法知道到底有哪些人不满意,需要怎么做才能让那些人满意——这就是现代版的天威难测。 5. 以国家安全为名的“中国制造”闭环,却把人民置于风险之中 在无论如何也不批准复必泰的同时,中国却开始了如火如荼的mRNA疫苗大跃进。从国药到康希诺,多家最初并非做mRNA疫苗的企业纷纷开展了新冠mRNA疫苗的研发。重组蛋白疫苗也是如此,药监部门甚至在几天内连批多个新冠疫苗上市,搞得老百姓都分不清谁是谁。 从诸多新疫苗批准时间趋近防疫政策调整时间(如20条颁布等)来看,这些上市肯定有担心疫情暴发,希望用更高效的疫苗取代灭活疫苗的目的。可是人们不免会问,既然想用有效性更高的疫苗,为什么不批mRNA疫苗呢?毕竟同时间港澳台都开始接种更新版的二价复必泰了。而且在中国疫情暴发后,美国欧洲都表达了援助疫苗的意愿,均被中国谢绝。 如果说是觉得不需要更高效的mRNA疫苗,那为什么国内多家企业在做mRNA疫苗,而且又一时间上市如此多新疫苗,并且在2022年底开始强调加强针最好不要再用灭活疫苗?如果是因为接受欧美政府援助放不下面子,那为何不在批准多个疫苗的同时也放行可以算作复星名下的复必泰? 综合这些前后矛盾之处,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高效疫苗已经被中国政府认为是战略物品,是一个要在中国闭环生产的物资。问题早已不是西方提供疫苗是否有其它企图,或是中国是否有失颜面,而是只要出生地不在中国,那就是原罪。 对疫苗的这种思维未必是在疫情早期就出现的。在2021年上半年,引入复必泰还是有一定官方认可,至少上海等地方政府表现出比较开放甚至支持的态度。转折点或许是2021年,夏季全球新冠疫苗供应日渐充足,疫苗外交变得极为活跃。中国也是疫苗外交的积极参与方,在mRNA疫苗集中供应发达国家的2021年上半年,科兴、国药两个灭活疫苗都在中东、南美成为中国国力延展的一部分。可在2021年下半年,灭活疫苗的国际处境急转直下,这类疫苗有效性低,防护时间短等问题不断成为焦点,很多国家开始用更高效的mRNA作为加强针。而此时,美国在国内疫苗供给绰绰有余后,也大力开展起了疫苗外交。 加之美国政府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家疫苗的技术领先,很可能也让中国政府加深了对疫苗的另一种认识:这是一个战略物资。既然是战略物资,那么必须是中国制造。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最近一些报道提及Moderna在2020-2021年与中国接触进口疫苗时,中方提出必须通过技术转让形式在中国生产。 Moderna拒绝了该要求,未必是担心中国盗窃技术,从报道来看,如同复星BioNTech那样设立合资厂应该就能符合中国提出的要求。可是Moderna作为一家大规模生产经验有限的公司,彼时正为如何与全球各家代工厂合作,保质保量地生产疫苗头痛不已,再让它到人生地不熟的中国合作办厂,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相关报道中Moderna因担心生产质量无法达标而拒绝中方的要求,是比较合理的。但中方是否接受Moderna的解释就难说了。如果中方提出在中国设厂转移生产技术的要求是考虑到战略物资需在本土生产,那么Moderna的拒绝说不定还会让中方误以为美方不愿意让中国有高效疫苗的生产能力,无形中更加剧中国政府对国产的执念。 当中国政府将新冠疫苗特别是高效疫苗视为战略物品后,问题就不再是复星BioNTech在上海建个工厂就能解决的了。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于“中国制造”已经有了看似细微实则巨大的定位变化。中国制造不再应该只是世界供应链的一环,而应该是一个可以全部在中国完成的闭环,政府认定的关键物资更是如此。多年以前,中国制造相当于波音、空客在中国生产了部分组件如一个机舱门,但如今,中国眼中够格的中国制造应该是中国设计、中国生产全部或关键原料组件再到中国完成最终组装。 复必泰毕竟是BioNTech设计的。虽然大量的医学证据可以证明复必泰作为疫苗是安全的,但在中国将疫苗视作战略物品后,复必泰的西方源头意味着这个疫苗从国家战略上不安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复必泰自2021年下半年后,毫无生息地卡在了上市审批环节。如前文所言,药监部门在进口药品审批的条文上找到理由不批准一个药物,理论上复星可以不断找人疏通,可是涉及到战略定位,又岂是如此容易疏通成功的。 而这种国家战略安全的思维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数据非常有限的疫苗能集中获批——它们的上市可以给国家带来安全,即便没有充分的数据证明它们在医学上对人民安全。 同样的事情也正在新冠抗病毒药上重演。在2022年2月,新冠口服药还是新鲜事物时,中国政府对它的作用未必有太多认知。这种科学认知上的落后可以从上海疫情暴发后,只采购了几万个疗程的事实中获得佐证。可或许正是由于科学认知的落后,当时政府未必觉得这是什么关键物资,从放行辉瑞口服药上市到进入医保,都极为顺畅。中国疫情大暴发后,抗病毒药的重要性突显,此时中国反倒开始对辉瑞口服药开始刁难——不采用其它国家的集中采购方式,在医保谈判中给出低于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的意向价格。而几个国产口服药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迅速获批进入医保,也符合战略物资必须国产的思路。 但是这种追求闭环式中国制造的方式,对中国的老百姓好吗?当各种有效性安全性数据有限的疫苗药物粉墨登场,背后的危险谁能排除?甚至这能保障中国的战略安全吗?在供应链高度复杂、充分全球化的今天,包括疫苗、药物在内的任何一样复杂物品的生产往往是要依赖多个国家地区的不同厂家合作。背道而驰追求闭环式国产,恐怕只会拉大中国在相关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的认知差距。即便仅看中国的强项“制造”,中国制造的成功恰恰是建立在充分融入全球合作的产业链的基础上,当中国制造走入闭环后,还会是那个有优势的中国制造吗? 中国没有做出mRNA疫苗,始于在相关领域科学认知上的落后;而中国没有引进mRNA疫苗,始于在评判疫苗时脱离了科学,加入了政治判断。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当科学认知落后时反以政治判断为准,往往会给无辜民众带来巨大灾难——而以薄弱的免疫基础面对奥密克戎山呼海啸的冲击,无疑正是这样一场灾难。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