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脑 WHYNOT navigation toggle

生活在海外,留守国内的父母们为他们张罗相亲

“发红包还是晒孩子?”在这个“快乐脱单相亲”微信群里,忙不迭的是海外单身华人青年的爸妈。
撰文 | Rachel Chen
02/14/2022
本文共4522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最近,张琴的挫败感比较强。用她女儿朋友的话说,“你妈把帮人相亲做成了爱好,看重的是过程,并不是结果。” 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张琴当“义务红娘”最成功时,有八对男女同时牵手。“只是加了微信,没确定关系,”她解释。反观现在,她自觉付出的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没有刚开始的热情和动力了。”张琴悻悻地说。

 

更令她沮丧的是,“自家花不开。”两年前加入微信相亲群,张琴是想替远在美国读书的女儿找女婿。群越加越多,每个几乎都是500人满员。里面大多都是像张琴一样的“留守父母”——孩子在海外读书或工作,国内的父母在群里替孩子找对象。群里不是没有“优质男”,女儿也见了几个,不过都没成,至今还单着。张琴苦笑,“给别人孩子介绍对象,把自己娃的桃花运都带走了。”

 

话虽如此,张琴还继续活跃在父母相亲群中。很大程度上,这是她生活中排解寂寞的唯一途径。中国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总数为70.35万。 这意味着,全国有至少70.35万人的父母暂时或长久地成为了“留守父母”。赶在计划生育年代的“张琴们”,被“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政策形塑,家中孩子大多是“优质独苗”。前半生打拼,终于把孩子送出了国,还去了世界名校;如今年龄越大,越感“曲高和寡”,寂寞无聊,以帮孩子找对象为名,更多在家长相亲群中抱团取暖。

 

 

“孩子学习不好是给家长报恩的” 

“欢迎新成员。”每逢新人进群时,群里面都会热闹一阵。几秒钟后,“XXX(城市名)欢乐相亲群”的管理员就会督促新成员改名。“(男孩) b:evergreen_tree: 、(女孩) g:rose:家长国内城市名称 + 孩子出生年 + 孩子学历(本硕博)+ 孩子工作单位 + 孩子身高,脱单了男孩写B,女孩写G。”

 

问题随之抛来,“发红包还是晒孩子?二选一。” 其他人也来怂恿,“发吧。”新成员做了介绍,“86年女,硕士,多伦多,加拿大公民,” 她补充,“可以(搬)去美国,身高168。”有人立刻留言,“孩子不小啦,晒下孩子。”妈妈终于发了张孩子照片,群里的成员纷纷加入讨论,“婆婆们快出来,来美女了”、“像96的”、 “显小”。这位妈妈赶紧解释,“是近照。”几分钟后,这位妈妈又撤回了照片,她表示,还未经女儿授权。

 

张琴加入了很多这样海外家长相亲群。每个相亲群规则类似,群成员大多是留在国内的父母,孩子多已毕业工作,在北美站稳了脚跟,从事IT、金融行业,或于大学任教,有还在读书的,也有不少孩子已拿到绿卡甚至公民身份。有的群只相亲,不闲聊,但大多数群都很热闹。例如这个“欢乐相亲群”,群成员的孩子们大多住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互联网科技发达的城市,平均每天将近500条新消息。不管怎样,进群一律改名片,基本信息齐全,一目了然写在群昵称中。

 

张琴生活在一个中国二线城市,在当地铁路部门刚熬到退休的年纪。夫妻俩工作稳定,有个独生女。自从女儿上学后,全家人周末总动员——奥数班、外语班、舞蹈班……补习班和兴趣班把时间占得满满当当。女儿也“争气”,省重点初中、省重点高中,直至“985大学”。五年前女儿到美国读硕士后,她和丈夫的生活不仅清闲了不少,她发觉自己在单位还开始受“排挤”。每年高考季,她关心同事,“孩子高考怎么样?报了什么学校?”不仅碰一鼻子灰,其他同事还火上浇油,“不告诉你,是因为你家孩子太优秀了。”

 

张琴一向性格直爽,听了这话却有苦说不出,“我也是老百姓一个,从来没有歧视过或者嘲笑过别的孩子不能上名校,” 她对歪脑抱怨,“单位就开始没人理我了。” 等闺女成了“女博士”,张琴的孤独感更强烈了。

 

自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高居不下的确诊病例,各国严格的封锁政策和隔离政策,让国内留守的父母与身处海外的儿女之间的分离更为漫长。群里有人感叹,“太久没见到孩子了,对孩子的印象已经模糊。” 有人好不容易跟读博士的儿子视频了几分钟,激动地在群里跟其他人分享。群里有人道出了父母们的心声——“孩子学习不好是给家长报恩的”。“因为他/她会围绕膝下,最起码会看到儿孙满堂,”张琴解释。

 

设计:歪脑/图:AFP

 

 “我们是在国内被歧视的家长” 

自打张琴进入相亲群后,好像又重拾了生活的动力。借着相亲群的关系,她认识了不少人。如果她觉得和自己女儿不合适,就顺手推给别人,不仅帮海外的年轻人相亲,她还将“义务红娘”的服务推展到了当地。不过,她刻意避开了要专门请她吃饭的人。“这是鸿门宴,拿人钱财,吃人嘴短,”张琴解释,“她家姑娘太挑剔了,难找,我反而有压力。”

 

中国《2021婚房消费调查报告》显示,54.1%的受访者拒绝租房结婚,其中95后的接受度最低。帮人介绍对象两年以来,张琴发现,国内相亲,有房有车是硬指标。“有房,是全款还是贷款?姑娘嫁过去,要跟着还贷款吗?” 海外相亲倒不提房车,但看重原生家庭背景、家庭地域差异,“沿海的不要内陆的”,以及看重孩子的名校和专业背景。

 

“肯定是想找个专业好的,将来好就业。” 家在山西的刘涛说,她在国家机关工作,儿子在美国四年了,她还没有去看过儿子。进入相亲群,是刘涛的下下策,“没有办法,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可以介绍,”刘涛一脸无奈。她在群里相中了两个女孩,是她喜欢的笑容灿烂型,姑娘和丈母娘都同意,但儿子说不对眼。好在儿子自己找到了女友,是同班同学,刘涛这才心安,不过她没退出这些微信相亲群,觉得跟群里的人“共同话题”多。

 

相亲群里延续了“晒娃”的传统,不管孩子的年龄有多大,孩子的成就仍是是父母得意的资本。这是群里的热门话题,但有时也是争吵的源头。根据美国国家安全部最新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国留学生在读硕博,其中34.5%在攻读硕士,远高于21.4%的在读博士比例。看到有人晒娃的博士学术成就—孩子的科研成果,发的论文总数。一个孩子硕士毕业的家长嘲讽,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才去会读博,接着说他家孩子毕业就在加州找到了高薪工作。女儿同为读博的张琴心想,“再嘚瑟那也是你儿子啊,但不是你呀。”

 

当然,“硕博之争”只是小插曲,大多数情况下,父母相亲群还是一致对外。疫情刚开始时,不实讯息肆意传播。一则假消息,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封锁整个国家, 这让在国内的父母们也陷入恐慌。很快,群里少数人在美国的父母发来自己去超市的视频,国内的父母也陆续分享各从孩子那里得到的消息,张琴逐渐意识到,有些国外的报道国内是看不见的。后来,有人发来“官方一边倒”的文章,大家还会嘲讽几句这样的文章,群主及时打断,“不要讨论政治,”太多敏感的字眼可能会被封群。不过,张琴说这样的讨论也时不时悄悄冒几句。

 

近一两年,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抬头,出现了大量“留学毕业不回国就是汉奸”等类似文章。 “我们是在国内被歧视的家长。” 张琴回忆,自己与先生参加亲戚的结婚典礼,在酒桌上别人问起孩子近况,先生说,还在美国。没料到,亲戚随口就说,“留学的都是汉奸。”

相亲只是给你提供机会……我既然放你飞了,就不会斩断你的翅膀。

 

“既然放你飞了,就不会斩断你的翅膀”  

“听说纽约有个家长群,里面全部都是相亲的,有上千份各种单身的资料。” 在美华人热门论坛“一亩三分地”有人发帖,下面有人回应,“好吓人,在美国都躲不过父母安排相亲。”

 

海外华人婚恋交友网站“两颗红豆”
海外华人婚恋交友网站“两颗红豆”

海外华人婚恋交友网站“两颗红豆”在其2021年的报告中指出,海外华人男女在约会模式上更加西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关系确立前,与多人约会。两颗红豆的全球市场总监赵梦真对歪脑说,他们的高端客户群体大多是理工科出身的华人,在科技公司工作,“也有父母主动找来,让我们替孩子找对象。”

 

其实,家长群中思想进步的父母并非不了解儿女青年一代的想法。家长李清和告诉歪脑,“年轻人最忌讳的是被安排,我会吃力不讨好的。”很多父母婉拒了歪脑的采访,一位父亲说,“这壶提不开啊。”

 

刘敏怡的女儿也是“女博士”,去年经国内朋友介绍,她帮女儿成功介绍了对象。她说,相亲微信群是一个“让她很不舒服的群”,拒绝参加。几年前,她好奇去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看到家长把自己孩子的学历、身高、单位等信息挂出来,“讨价还价的交流,”她站在那儿“什么也没有问,什么也没有说。”

 

相亲角挂满的相亲信息
相亲角挂满的相亲信息(图:AFP)

 

早在2013年,复旦学者孙沛东在书中《谁来娶我的女儿——上海相亲角与“白发相亲”》分析,相亲角折射出中国社会特有的“相亲焦虑”,这也是一个展示代际、地域文化矛盾的舞台。孙沛东将相亲角“人气旺”而“效率低”更多归结于代际因素,认为其实质是所谓“毛的孩子们”试图帮助“邓的一代”解决婚恋问题,而这两代人有着他们“各自的怕和爱”。

 

对于计划生育年代下的新一代中国人,海外父母相亲群中的家长群延续其了相亲角的传统,但也有其独特性。他们一边谨慎地给孩子重复着诸如“先成家,再立业”的价值观,一边又清晰地意识到,“这些条件很多是父母的一厢情愿”、“想跟孩子做成朋友” 。

 

张琴知道没人喜欢被明码标价、“让人叫卖”的感觉,但她跟女儿推理,“你自己的圈子是非常小的,相亲只是给你提供机会,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她说,“我既然放你飞了,就不会斩断你的翅膀。”

 

张琴最初给闺女相亲时,特意花了番心思。她小心翼翼地问,“我有个朋友的儿子要去留学了,你能不能跟他讲讲在美国需要注意的事情?”后来又发来类似的信息,“有个北卡的PhD,要来你那里实习,想请你帮忙看房子。” 女儿范雨薇继承了妈妈的直性格,忙碌时就一口回绝,“你别给我找事。”再后来,范雨薇终于领会了,就跟张琴摊牌,“好吧,你要帮我相亲,挑点我好看的照片发,别发难看的。”

 

2020年10月,在图书馆奋战了几个月后,读机械专业的范雨薇通过了博士资格考,她才松了口气,开始认真对待妈妈介绍的相亲对象。以前她也用在线约会软件,有看到心动的外国人,但没有进一步发展过,“他们未必接得住我的梗,”而且上面信息真假难辨,“家长介绍的至少更靠谱。” 

 

张琴亲自帮女儿写了个人简介和相亲贴。范雨薇看了,哭笑不得。身高虚报了4厘米,但她听说这是行规,“正常人都减个三厘米,”也就默许了。相亲要求“上进未婚男士,大龄青年勿扰”。工科女范雨薇去各种情感栏目补了补课,原来“上进”背后的话是“能赚钱”,“这是业界的潜台词”;“大龄一直单身,不一定是硬伤,但肯定是哪里有些问题,”范雨薇补充,“一结婚可能就逼你生孩子。” 

 

在采访中,张琴随口而出“俄亥俄”、“湾区”、“EB1”和各种学校英文简称,活像一个“老留学生”。但其实她还未去过美国,英文在学校里学过,早就忘光了。她回忆自己刚进家长相亲群时,好多都听不明白。没听过的地名,就马上去百度搜索。博士父母群里不少是高知人群,张琴觉得他们说话“很绕”,跟他们讲话费劲,“但听不懂就多学习呗,我没出过国,但得学会这些,跟上大家的节奏。” 范雨薇也觉得跟张琴没什么代沟,常跟妈妈打趣,“等我博士毕业了,你也博士毕业了。”

 

张琴常跟女儿说,“我从来都是给你排解后顾之忧的人,将来也不会给你添麻烦。”她想得长远,未来等女儿在美国结婚生子了,送回中国最好,不想送回来,她会去美国帮忙带。想到未来可能要去美国生活,张琴大概有些恐惧,她问歪脑记者,美国是不是有中文电视可以看?她说,“只要有电脑,保持虚拟连接就够了,我能窝在家里。”

 

中国新年要到了,这个“欢乐相亲群”非常热闹,家长们忙着发红包、抢红包,“祝孩子们早日成双成对”。第二天,群主就把群名改成“XXX(城市名)欢乐虎年脱单相亲群”。

 

为保护受访对象隐私,张琴、范雨薇、刘涛、刘敏怡、张清和为化名。
 

成为第一位留言的人吧!

我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