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脑 WHYNOT navigation toggle

如果Clubhouse只是新版的YY语音,为什么你我还是沉迷其中?

可以笑言年轻人“儿童相见应不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但这种不识名家的去中心化,也恰恰是Clubhouse,至少是现阶段的Clubhouse,维持魅力的一个侧面体现。
撰文 | 徐觅菲
02/13/2021
本文共4071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从Clubhouse开始在华文世界走红,邀请码一码难求,到引起网民热议,到在中国大陆被墙,大概只花了七天左右时间,可以说约等于一个创世。这个新晋的热门语音社交应用程式,大概是过去一段时间被讨论最多的社交平台。它在不同地区的走红过程极其相似,玩足了饥饿营销:只有iOS用户可以拥有,注册需要邀请码,如果没有人邀请,你的电话号码只能乖乖排队,等待认识的人高抬贵手,把你放进来。Clubhouse仿佛一个神秘俱乐部,引得外面的人纷纷好奇驻足,想要知道到底怎么一回事;待到进了大门,有人大失所望:不就是是语音聊天软件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说话间,自己却不知不觉上了瘾起来。


所以如果Clubhouse不过是十几年前YY语音的翻版,它到底有什么那么吸引人的?

 

现在只有iOS的版本的Clubhouse APP。(图:AP)

 

低隐私度,是在鼓励你公共表达

需要邀请码才能注册Clubhouse帐号。

这个新玩具刚刚上手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公共性之强,隐私度之低。近年来不少互联网观察都曾提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交平台软件对私密度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这一点无论全球还是华文世界都是日常。从早期的Facebook, Twitter、微博那种面向全世界宣言,鼓励面对公众发声的平台,越新进的社交平台越支持一对一私密社交的功能,看到你的话的人越来越少。各种平台都分别推出了分组可见;微信朋友圈的回复只有朋友之间才能互相看到;Instagram、Facebook都推出了story功能,你精心制作的一段小成品,24小时后会自动销毁;而Snapchat这种阅后即焚的通讯更是在青年网友之间走红。


但Clubhouse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平台。如果你开始上手使用它,你大概会体会到它是一个多么鼓励你公开自身信息的软件。在注册的时候,它鼓励你使用真实姓名和头像,这样古早的建议,大概旨在Facebook和人人网时代见过;注册期间,它会希望你交出你的通信录,以此把你和你的朋友连结起来;注册完成的时候,邀请你的用户就附带在你的个人简介信息中,永远无法隐藏,也以此暴露了你的社交圈;你的名字只能修改一次,也就是你的第二个名字就会是你永远的名字,所以必须慎重修改;你所关注、关注你的用户,你此刻所在的房间,也全部都是公开信息(除非你进入了一个非公开房间);而且Clubhouse也没有注销功能,只要账号存在了,它永远都在。


这当然有好有坏。这样的一个程式,相当于摆明车马地告诉你,这是一个鼓励公共表达的地方。你在Clubhouse的大部分发言,哪怕未必是在全公开的房间,都应当预计可能有陌生人成为你的倾听者。这可能不是一个最适合私下讨论的平台。在互联网经历了越来越客制化的数十年,用户习惯于在属于自己的搜索偏好、舆论同温层中生活之后,在互联网制造的回音壁日渐为人所诟病、在“大众”这个概念被质疑是否仍然存在是否已经被“分众”取而代之的时候,这样一款鼓励用自己声音公开地公共表达,从而打破固有圈层、带来对话可能的产品,自然让人耳目一新。


然而我与朋友聊起的时候,也自然地提到了这种低隐私度大概是一种自由世界的“特权”,而我们,一些在香港、中国大陆的朋友,在使用这个软件的时候,还是战战兢兢地使用了假名,用了一个非真人头像,甚至电话号码注册都让人觉得隐约不安。这大概是个“第三世界烦恼”,在使用自己的声音作公共表达,特别是政治表达的时候,会听到很多朋友都畏首畏尾,而这个软件音频功能所采用的中国公司、房间录音会否被保存、是否有声纹识别等隐忧,可能都未必会是身在美国的程式开发者所能够想起的东西。


尽管如此,很多网友还是选择了无视了这些问题,带点紧张带点兴奋,忍不住投身到公共表达、甚至政治表达之中。

 

社交媒体(图:AFP)

 

去中心化:我站在古罗马黄昏的广场

 

所以同样是说话,Clubhouse到底和YY语音、微信群通话、Skype开会甚至游戏里面互相喊话有什么不同? 

 

Clubhouse欢迎各种各样的聊天话题。

我想一个巨大的特点是讨论的去中心化。


在Clubhouse被墙后,我与朋友讨论中国境内的互联网巨头大概也可以很快复制一个墙内版Clubhouse,大概也很受欢迎。朋友说,确实,他们可以开发一个类似的应用程式,然后邀请高晓松、罗永浩、许知远……大概也会很受欢迎。


我说不,如果这样做了,反而正是他们永远无法做出Clubhouse的原因。


Clubhouse的走红,至少在华文世界的走红,有着强烈的去中心化的特点。这个程式的设计中,一个房间最多可以有逾5000人,而其中说话者没有人数限制,除了房间的管理者之外,只要你成为一个说话者,你说话的权重就与其他任何的说话者相同。你们可以对谈,可以交锋,可以针锋相对,可以同时说话,在说话这件事上,至少在这个程式最初的窗口期,1个普通人声音的分量,可以和一个知名人士是相等的。而恰恰是因为Clubhouse没有在华文区做特别推广,没有邀请什么大V进驻,也没有微博一样地给名人实名蓝V黄V认证,无论是梁文道还是马家辉,每个人都是平等地用自己朋友的一个邀请码,自发注册来到这个平台。而倘若你与知名人士同在一个房间做发言者,那你甚至可以与他直接平等对话。


这种古典的、去中心化的交流场域,总让我联想到古罗马广场,或者八九年早期集会的天安门:学者、庶民、学生、思想者,英雄不问出处,你随身带着一个木箱,只要你站在木箱上开始演说,只要你言谈吸引人,就有人听你说话,与你交谈,那是一种开放、自然、流通、思辨的讨论气氛,而恰恰是当今的社交平台中所缺少的。

 

流亡艺术家艾未未在Clubhouse活跃。

在这短暂的七日里,听朋友说甚至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流亡艺术家艾未未喜欢在不同的政论房间“流窜”,到了其中一间房,当中的发言者对他趋之若鹜,希望他多发言,甚至呵斥别人“不要占用艾老师的时间”;到了另一间青年自由派网民们交流的房间,却不被当中的网友认识,被人叱问“这是什么艾老师”,说的话“跟小粉红有什么区别”。


可以笑言年轻人“儿童相见应不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但这种不识名家的去中心化,也恰恰是Clubhouse,至少是现阶段的Clubhouse,维持魅力的一个侧面体现。

 

未来的Clubhouse还会是这样的Clubhouse吗?

当然Clubhouse是一个可塑性很高的平台,有很多种玩法,一批不认识的人混战语音、天南地北地聊是一种玩法,两三个出名的讲者在上面对谈,下面几千个听众安静地听,不会被邀请上去,也是一种玩法,而且这种玩法现在已经出现了。但我个人当然不喜欢这种玩法,我玩Clubhouse就是想出其不意地被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冲击,或者与他人交流给别人冲击,如果我只想听名人电台说话,为什么我不去听podcast?


而这样一个高可塑性的平台,未来面对的也不是单一的可能,短短几天内,它就进化出了无数的模样。


和其他地区一样,这款应用程式最早的一批使用者,是当地的IT人、创业者,于是在Clubhouse于华文地区开始走红的头一两天,我们看到大量的创业人、IT人开设的房间,讨论者程式本身的使用、发展、前景、变现……后来逐渐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模样:由于中国手机号码无法注册,最早使用这个app的中国人大多是一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或者网红,他们去过多个国家的个人简介成为Clubhouse简体中文用户的一种风格,类似早期炫耀自己知识和阶层的知乎答主,被人戏称为“凡尔赛”;有人在房间中阅读书籍和诗歌,有人分享各自类似的情感经历,有人用来泄露不知真假的娱乐圈爆料;一批媒体人早早进驻,在防火墙还未注意到这个程式的时候,大量两岸四地的政治讨论房间建立起来,中港台的人在其中唇枪舌战又互相聆听,引来不少媒体报道;曾苦于在国际上声量不够的新疆人权问题关注者在Clubhouse开设房间让新疆人亲身讲述新疆的人权问题,类似的还有天安门事件的回顾房,意外地引起了不小反响;香港的用户行为艺术般地创设了几次皮卡丘房间,发言者只能用“pika pika”的声音说话,于是你听得到至少数十人在疯狂假扮动画形象皮卡丘发音,房间开设长达数个小时,高峰时期同时在线过千人,成为一大奇观;台湾网友把头像换成政治人物,假扮前总统候选人韩国瑜的语调一格个回答答网友提问,强调和内容令人捧腹;武汉医生李文亮死忌当日,有人开设无声房间悼念,全天有大量账号在其中挂机默哀……


而随着不同房间的样态不同,各式各样的规则也在被房间的管理员尝试应用。在一些政治讨论房间中,由于想要发言的人太多,管理者要求每个人按照举手顺序发言,限制发言时常,有人排队一个小时等待数分钟发言,最终常常未能形成交锋和有效沟通;在皮卡丘等行为艺术房间,则会长时间出现其他房间鲜有允许的”叠声“,大批发言者同时说话,营造数百只皮卡丘同时交流的壮观氛围;在一些房间中,建房者会自发成为主持人,维持房间的交谈氛围;而在另一些房间中,阶层已经开始出现,名人最终还是成为podcast的主角。有的人开始维持交谈礼仪:不人身攻击、不插嘴、不打断他人;有的人发明了闪烁点击发言麦克风符号,把它当作一种鼓掌;有的房间要排队,有的房间则由管理员控场。新鲜的Clubhouse在建立秩序,这真的像一个创世纪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规则、阶层与变革在其中以Clubhouse的形式发生,也看到各式各样的艺术创造,这样类似的网络社会观察实验,我曾在豆瓣多年前一个失败的产品“阿尔法城”中见过。

在Clubhouse房间举手。

 

未来的Clubhouse会变成什么样呢?

就在前两天,在一个讨论Clubhouse每天一个样、变化多端的房间中,有一位网友提到,Clubhouse的模样是开放的,它也很大程度上被它的用户所形塑,用户想要它什么样子,它可能就会是什么样子。一个新用户在Clubhouse的头7天,头像右下角会有一个小小的礼炮符号,那是个庆祝你新手上路的标志,在7天之后会自动消失。也是7天,可以在Clubhouse建立一个创世纪,组成一个Clubhouse江湖,而这个无大台的、强公共性的讨论平台,是会继续维持它的无阶层化,还是会逐渐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社会呢?这也唯有交给时间来解答,而我的猜测是,这个时代大概没有比阶层更加坚固的东西了。

 

成为第一位留言的人吧!

我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