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跌倒的时间段 去年底被任命的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在今年七月下旬传出失踪消息,缺席不少重大外交场合,原因欠奉,引起中外媒体、网民热烈揣测。直至七月尾,人大常委会终于宣布,免去秦刚职务,由王毅任外交部长,但没有公布秦刚具体免职原因。 秦刚半年内连连升官,然后离奇下马。整个过程发生于中西关系忽冷忽热,各种国际力量争持的微妙关头。在俄乌战争旷日持久之际,中国在欧美各国眼中,作用不断升高,这为修补早前中西恶化的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外长此时突然失踪下台,在外界眼中,可能将之视为中国变得“难以预期”的官场讯号,影响外国投资甚至中西关系。 并不是说泰刚一直以来就没有强硬、“战狼”的一面,但最近半年中外关系确实能看到某种互相解冻的痕迹。中国与外国关系解冻,外界甚至憧憬美中回暖,直至秦刚突然“下线”。 经济红利时代的终结 这几年,美国与中国互相制裁,设计战略产业和技术封锁。2019 年香港有反修例运动,年底 Covid 19 向全球袭来,世界经济大受破坏。上海等大城市在封城时风声鹤唳。虽然人们熬到口罩令解除的那一天,但世界已经变了样。 在几年前人们开始听到“内循环”、“吃草一年论”、“地摊经济”、“消费降级”,都是强调中国的自给自足能力,但在 Covid 蹂躏三年、对外关系恶化、外资持续撤走的世界,人们只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经济上,香港疫后能感受到最明显的改变,除了移民潮,是人民币兑港币重新跌至接近 1:1。 整个 2010 年代,因为人民币价值比港元高,输入香港走私货物到中国的水货业,当时变成养家兴业的扰民暴利的生意;中国游客也纷纷到香港消费,这个时段成为近代中港矛盾、居民本土意识之始。而今天人民币兑港币已经重回 1:1,反而是香港人又回到北上消费会觉得划算的日子,“一个时代的终结”,都是由中西关系不再一样而来。 中国也在疫后传出很多惊心动魄的年轻人就业情况。《南华早报》报道,在更多供应链迁移到外国的情况下,深圳富士康的智能手机组装工人时薪已跌至 19 至 20 元人民币,假设每天工作 8 小时,月薪只有 3520 元人民币。 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的不少中国城市,这是无法生活的薪金。最新青年失业率,保守估计超过两成。一度高唱入云的“狼性模范青年”形象,已经不再显得务实,更多人表示,不如研究如何躺平和啃老。网络流传由广州共青团发布、未经证实的“广州青年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内称 15501 名 90 至 00 后在职青年中,有约一成大方表示自己奉行“四不政策”,即“不恋爱、不结婚、不买楼、不生子”。因为负担不起,很多人离开生活水平高的大城市,回家乡住。 中国目前的就业环境,连香港高官也不敢轻视。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七月下旬出席电台节目后,被问及政府鼓励香港青年到中国创业和工作是否可行,她回应:“(局方)鼓励青年回内地实习和交流,甚至就业和创业,是想香港年轻人扩阔视野,找到人生目标,并非解决就业率和失业率。” 她非常诚实。 经济不景。全职儿女 美中并未脱钩,但外资撤走,慢慢变成经济凌迟。中国青年失业也好,生活暂时亦无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不少父母辈累积了大量财富,中国青年可以“啃老”。一个家庭里面如果有两三份公务员的养老金,处理一孩其实不难。于是中国网络上,有不少群组和论坛都是一班青年人在交换如何做“全职儿女”的心得。 根据 BBC 一篇报道,全职儿女“大多是在职场初期受挫或职业进入瓶颈期,决定回到家里与父母同住,通过陪伴父母或承担一些家务来获得认可”,有时也不是白吃白住,比较有良心的会帮助分担家务。“……有人甚至与父母签订了一份简易的劳务契约,上边列出付出与报酬——做一份家务多少钱,陪伴父母一小时多少钱。” 中国虽然不希望失去“发展中国家”的定性,但内里的确已面临困扰已发展地区的社会问题。西方当初有所谓的尼特族(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他们没在读书,没在上班,没在进修,自愿地失业。经济先发展的亚洲四小龙,都有自己的版本。 这是经济发展到了困境时人们的反应。 中国经济,当初也是在西方投资的背景下变得如此庞大,大部份新一代都是在美中合作的时代背景出生和长大。虽然反美声浪是此起彼落,但美中之间的贸易额,却是一直坚挺,屡创新高。过去的繁荣,实在不是单方面创造的。 东升西降印象的源头 “东升西降”虽然是近年出现的看法或口号,但现象在 2007 至 08 年已经开始。当时美国次按危机引发西方金融海啸,也改变了东方世界的自我认知。金融海啸被认为是西方金融机构贪婪过了法度,整个社会放弃基本财政纪律,最终自食其果。 但那一次,很多人看到了“西方的弱点”。正好是 2008 年底,俄罗斯军队入侵乔治亚,与“西方”第一次正式决裂。 当时乔治亚这个国家发生了内部转变,亲欧美的总统米哈伊.萨卡希维利上台,北约当时也表示如乔治亚合乎北约程序的话,可以加入,最后引发了俄罗斯支持声称独立的南奥塞提亚,一齐军事对战乔治亚。最后俄军五天攻陷乔治亚。 战争期间,普京身在北京,正好在参与北京奥运活动。 疫后,外界对大中华经济体的信心和看法已经不同。西方与中国被全球化的贸易所联系,仍阻止不了双方激烈冲突。“如果中美脱钩成真,恐怕会世界末日。”这样的想法,也广泛地存在。几年的政商对抗中,双方也损失了很多。我们能回到当时吗?各国的利益代表问道。 对一般民众,外交部长离奇失踪,也许不及失业及贫穷问题切身。但如果“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关键”,之后要怎样发展下去?对此外国人的看法是,“靠我们投资”。财长耶伦 7 月初出访北京期间,美国总统拜登于 CNN 一个访问中表示,他曾对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应小心西方撤离投资,而北京依赖西方投资”。 这是俄乌战争引起的匮乏时代,战争引发全球供应及经济问题。过去半年,中国在外交上与俄罗斯似乎在保持距离。法国、德国乃至美国都在这问题上拉拢中国,至少他们希望游说中国保持中立。 世界也因此比任何时候,都更希望中国是一个“可预测的大国”。 中国在远离俄罗斯吗 对於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问题,中国应该支持、保持距离,甚至反对,这是全世界一大关注焦点。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保持相对中立,但反对其他国家“单边制裁”俄罗斯。本年 4 月间,中国驻法领事在法国闹出了“卢沙野事件”,突显中国的外交取态,而这也意味着中国有份决定乌克兰和平何时到来,也在决定将来的东西关系: 2023 年 4 月底,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法国一个节目受访,与主持人就“乌克兰有没有主权”激辩起来,卢沙野表示:“从国际法的角度,甚至可以说这些前苏联国家没有有效的国际法地位,因为没有国际协议认定他们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引起乌方、欧洲到一众苏联加盟国众声谴责,很多怒气冲冲的质问:这是否代表中国官方意见? 引起激烈回响,不只是因为卢沙野回答时风格强悍,而是话题涉及中国承认“苏联解体後的二战秩序”与否、是否承认苏联瓦解後独立的 15 个主权国家。当然事後官方表示,支持乌克兰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立场并无改变。在一番解释往还之後,几日後 (4 月 26 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更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互表支持。 在联合国层面,中国对俄罗斯问题的表决立场,在半年间与西方似乎有解冻迹象,渐渐引起外界瞩目。2 月间消息,联合国大会要求俄罗斯撤出乌克兰领土的决议,中国代表投下了弃权票。 4 月 26 日消息,联合国表决“加强与欧洲委员会合作”议案,议案第 9 段提到“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引致“欧洲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等等,中国代表在全案表决时又投下赞成一票。这个消息在外面引起相当大注目,这注目同时亦反映着西方对中国的欲望和期待。他们乐见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与俄罗斯越远越好。 6 月 27 日消息,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甚至表示,“中国支持乌克兰收回 1991 年领土完整的目标,其中包括克里米亚。不过这些都是历史问题,需要俄罗斯和乌克兰通过谈判解决”,更令这个中美 / 西将再次共同联手,解决俄罗斯问题的暇想,推到貌似只差一步,就会成真。 在外界看来,这都是在外长秦刚任内的“积极变化”。其突然落马,引起人们忧虑中国会重新靠近俄罗斯、忧虑中西关系重新恶化。外交部长突然换人,代表外交政策也在转,这是很自然的一种揣测。至少,说明了中国难以预测的那一面。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