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查尔斯三世于5月6日举行加冕典礼,米字旗挂满英国街头,加冕鸡成为热门食物(Coronation chicken,当年英女皇加冕晚宴时的菜色之一,即咖喱和蛋黄酱煮鸡)。想得出的品牌和商品,都趁机推出英王加冕纪念版,不同超市和食品商,自然推出不同的纪念礼盒应节,而查尔斯的私人住宅Highgrove庄园也推出一瓶限定加冕纪念版的威士忌:那是一支在英格兰中部的Cotswolds Distillery酒厂在2017年蒸馏、2023年装瓶的单桶威士忌,六年左右的威士忌盛惠295英磅,真是“加冕发大财”。 最后一次的加冕典礼? 不过,《天佑吾王》气氛洋溢的同时,英王的加冕对英国王室的未来,实际上带来的疑问远远多于肯定,甚至引伸英国王室存废的讨论。即使英国继续维持原状,英国70年来再一次举办的加冕典礼(Coronation),随时也会成为最后一次。 加冕典礼在英国有超过一千年的传统,当中每个仪式细节、每段誓词也有长长的历史注脚,如同君主立宪(Constitutional monarchy)制度一样,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比较一下欧洲其他的君主立宪国家,就会发现英国是唯一仍然有举行加冕典礼的地方。比利时和荷兰从来就没有加冕典礼,西班牙早在中世纪就停止举办,而北欧国家也在十九世纪陆续修改宪法,废除加冕礼。废除加冕的原因也简单得很,这些欧洲国家既然已变成君主立宪,国家权力早已不在皇宫,繁文缛节一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二来(最重要是)浪费公帑,不得民心。 比起其他欧洲国家,英国王室依然举办加冕典礼,算是举世无双。不过,即使英国有加冕典礼的传统,法律上却没有要求国王必须加冕,以国王查尔斯三世为例,其实也在去年英女皇逝世当日登基继位,加冕只属传统仪式,并无实际需要。 跟其他欧洲国王相比,虽然同样只是国家元首(head of state),没有实权,但无可否认英国的国王和王室,都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更多民众的支持和关注(也因此才会衍生哈里和梅根的种种风波)。即使英国在世界上早已不如昔日般强大,但至少英王在名义上仍然是英联邦王国(Commonwealth Realm)的元首,除英国以外,还担任十四个国家的元首,当中包括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等等。 不过,从任何实际层面去检讨英国王室的角色和作用,特别是在英女皇去世之后,彷佛都在分崩离析。就以英联邦王国为例,澳洲、牙买加等国早已表明希望走向共和。英女皇在世的时候,澳洲为表敬意不作任何动作,英女皇既已驾崩,走向共和的程序也随时启动。 英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愈见式微,在国内也同样无实际作用。英国王室、国王的角色,在君主立宪制度之下,本来就无实权,一切都只剩形式上的作用,大家在近年火红的网络剧集《王冠》里多少都了解得到。 从君主制转型到君主立宪下的“政治中立” 英国王室已有过千年历史,英国从很久以前的君主制(Monarchy)转型成为君主立宪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变革:从1215年所颁布的《大宪章》(Magna Carta)开始,君主的权力就开始逐步受到制约,到了1688年的光荣革命,国会取代王室成为掌有实权的机关,奠下君主立宪的基础。 在现实中,无论在法律还是惯例上,国王都受到极大的制约。表面上,国王还有三大君权,当中包括(一)对内阁大臣的任命和废除、(二)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赋予王室的同意,以及(三)解散和下令国会休会的权力。但头两项权力都是名乎其实的橡皮图章,因为英国首相才是作出决定的人,国王只是形式上参与、签名而已。而第三项解散国会的权力,法律上的确赋予国王此权力,但在“惯例”之下,国王当然不会真的干涉政治。在君主立宪的说法之下,国王是“政治中立”的角色,换成香港的说法则是“去政治化”。 无论是国王还是王室成员,本来就需要规行矩步,因为外界对王室的量度标准,几乎就只有道德形象这把尺。但国王所面对的约束,则更为严苛,这从查尔斯随着身份的转换而改变的行为,就可以反映出来。在他还是王储的时候,查尔斯还可以就着他热衷的环保议题发声、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国王之后,因着“政治中立”的要求,就连气候这非常“政治中立”的议题也不准碰。查尔斯在去年发表的全国讲话中说:“我的生命当然会随着新的岗位而转变,我将无法如以往一样,为着自己最关切的人和事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人在宫廷,身不由己。 然而,政治中立也好、去政治化也好,怎样定义、由谁去定义,其实并无标准。政治乃众人之事,只要是人,本来就无从不涉政治。国王查尔斯被禁止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但同时间却受到内阁的建议、在今年二月的时候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辛伟诚政府巧合地在同一天宣布解决脱欧后的北爱尔兰贸易协议,这看起来就一点都不“政治中立”。政治中立的要求,应用在整个王室,但王室却往往扮演着国际友好的形象,无论是像以往英女皇亲身访华、或白金汉宫接见习近平,发出对华友好的信息,跟政治中立又是否可以并存? 面对经济困境下,不合时宜的典礼 国王的角色本来就处处受限,这正是君主立宪的特色,并不足以构成检讨王室的存废,也无关查尔斯本人。但如果关乎此时英国所面对的经济困境,无论加冕典礼办得怎样喜气洋洋,都将难以掩盖这些纯粹的形式主义,在此时此刻显得多么的不合时宜。 《经济学人》早前有篇报导说,每逢英国王室有风吹草动,都会牵起一阵“王室经济”。像去年英女皇逝世,就令到柯基犬的售价翻倍,英女王爱喝的杜本内甜酒(Dubonnet)也卖断市。如同今次加冕典礼带动的商机,或有短期的提振,但王室与经济之间的真实关系,往往都是负面。自查尔斯三世登基以后,屡屡传出新国王希望“精简”王室,一方面减少王室成员的数目,从而减低相关的开支;另一方面,像加冕典礼等仪式也要简化,借此展现出希望节省公帑开支的姿态。 现实上,王室每年的预算超过8,000万英镑,即平均英国国民每人每年贡献1.25英磅以维持王室的日常运作。除此以外,国王每年亦会得到大约2,000万英镑来自兰卡斯特公国 (Duchy of Lancaster)的“利润”。在查尔斯成为国王之前,他是康和公爵(Duke of Cornwall)的时候也同样从康和公国收取相近的利润,在文章一开始提到查尔斯的那间私人住宅Highgrove,正是查尔斯作为康和公爵的时候买下的一个大庄园。奢华无忧的生活,作为国王失去生以为人的自由的补偿,或许是无可厚非,但在当下无从解决的国内通涨困难之下,人民更想要和需要的,是稳定的粮食和能源价格。 当然,王室和通涨问题本来就不是互相排斥,即使英国立即变成共和,通涨问题也只会继续存在。对王室来说,更大的问题是在后英女皇时代,“不需要王室”的声音变得愈来愈清晰。 王室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愈拉愈远 自去年开始,不同的民调结果,都在反映这看起来无可逆转的趋势。英国独立研究机构——国家社会研究中心(NatCen Social Research)最新发表的数据显示:认为王室非常重要的支持度由去年英女王刚刚离世时的高峰38%,下跌至29%。再看一下另一民调机构YouGov的调查数据:有关民众有多关注今次的加冕典礼,超过六成人表示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只有三成人表达关注和非常关注;另一个问题,对于查尔斯加冕典礼是否应该由公帑支付、由人民埋单,超过五成人认为不应该,只有三成人认为应该。这些民调数字,都在表明英国新国王查尔斯三世要争取民众支持,还需要更大的力气。 对于查尔斯来说,最大的任务始终是如何真的精简王室、与人民建立全新的关系。以往国民和英女皇之间的亲密关系,早已伴随英女皇长埋温莎城堡的尘土里;过去英女皇可以多少避开的问题,查尔斯都再无免疫,像《卫报》最近就计算查尔斯的私人财富有高达18亿英镑。这些数字、这些新闻,只会将王室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愈拉愈远。 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担任《经济学人》主笔的Walter Bagehot(没错,现在《经济学人》那个题为Bagehot的专栏就以他命名)在1867年的时候曾经说过:“共和早就潜藏在君主之下。” 这句说话解释了英国为何始终没有成为共和国,因为现实上,政治制度已跟共和无异。但真正的共和,既无富有的国王,也没有登基加冕等剧目的上演。国王的存在,只是为了应付形式的需要而维持,同样只为形式的一场国王加冕典礼,实际上是双重的无意义。除非下一次的加冕又要再等七十年,否则,这大概会是最后的一次加冕典礼吧。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