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脑 WHYNOT navigation toggle

从保卫端午到成为“偷国”:简体中文互联网上的“韩国”

在形象构建和树立敌人的民族主义宣传下,网络民族主义逐渐形成,网络民族主义为厌韩情绪提供内在驱动力:“事件不断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这种网络民族主义的情绪或惯式思维。”对西方势力、敌对国家的长期辱骂,就是这种网络民族主义一个表现。
撰文 | 特丽莎
06/14/2021
本文共4272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16年,中文网上和邻国的“端午保卫战”从未真正停过。“韩国人抢了中国的端午节,我们要和他们争抢吗?”仍是时下自媒体文章抛出的,带民族情绪的辩题。


公众号“北美留学生日报”留言区,有姿态“大度“的论点——“抢一破节,小家子气”;有驳论——“我们不争不抢只会让韩国人更得寸进尺,这不只是韩国人的作妖,是最近中国经济崛起,已经影响到了为它们带来巨大收入的娱乐行业了。这背后明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


“保卫端午”埋下的前因,与近年泡菜归属、韩服汉服等问题联系,如今构建了中国网络舆论场的韩国形象:“偷国”——网络词典小鸡词典解释为:韩国有计划有目的对华进行文化偷盗行为。


端午保卫

追溯2004年。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一事,由《人民日报》传到国内。当年5月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国内专家纷纷预测,申报成功可能性小。上海交大教授林源详说:“端午节起源于我国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亚洲国家是绝对不可能申请成功的。因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需要具备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三个特点。某国的端午节就不满足前两个条件。”


次年韩国申遗成功,消息到中国掀起舆论。然而这并不是场零和游戏。2009年,中国端午节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时,《人民日报》等官媒转而解析,中韩端午非常不同,节日仪式、持续时间都有区别;韩国“江陵端午祭”纪念韩国民族英雄金庾信、城隍神梵日国师夫妇,中国端午纪念屈原。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中,民众参与城隍神梵日国师夫妇的纪念仪式。 (网络图片)


有学者指,韩国申遗实际推动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建国之初,中国法定传统节假日只有春节,在韩国刺激、政府经济助推下,湖北秭归文化局2004年举办“首届端午文化节”,2007年,端午正式列为法定节假日。中国2004年加入非物质遗产保护公约,韩国于前一年加入,但早在1962年韩国就出台《文化财产法》,1976年韩国第13号文化遗产中就有“江陵端午祭”,而当时中国正经历文革对文化遗产的大肆破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晓峰说,韩国把端午节申遗,是他们文化受中华文化影响,应该想,过端午节的地方,和中国分享了共同的文化传统,若我们仍要反复强调这是我们的,是种文化对抗心态。学者刘擎亦说过:“没有一个文化是孤立的,尤其是在近代以來。文化如果不是相互遭遇的,就根本不能发展。”


然而,这种倡导难以盖过网上的“偷国”声浪。2007 年底,新华社主办的《国际先驱导报》有一项中国网民的邻国印象调查,调查显示,韩国超过日本,成为中国人最讨厌的国家。上海政法大学副教授杨军红2013年于《中国大学生对在华外国人的印象调查》中指,学生对韩国印象分低的很大原因在于文化遗产之争,如“端午祭”、“印刷术”。


简中互联网的“偷国”

目前,微博能看到的韩国相关话题包括:


#韩国教授指责中国挪用文化#
#韩国教授要求将朝鲜族诗人国籍改成韩国#
#拒绝韩国人的东洋风#
#韩国将中国结申遗#
#韩国网友称汉服起源于韩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许娜在论文《中国网民涉韩话语研究》中指出,网络民族主义为厌韩情绪提供内在驱动力:“事件不断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这种网络民族主义的情绪或惯式思维。”端午祭申遗、东北工程等历史文化问题在网民心中划开裂口后,任何涉及韩国的纠纷,都可能因先前积累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将先前的想像联系起来,从而加剧厌韩情绪的扩散与深化。


中国网友的厌韩情绪,少不了媒体和社交平台推波助澜。韩国“偷走”中国乃至其他国家文化的新闻,总能引起网民激烈情绪,因而简体中文网络连年不断出现相关假新闻,例如韩国声称豆浆是韩国的、孙中山是韩国人、耶稣是韩国人、释迦摩尼是韩国人等,相关消息甚至影响到台湾和香港的网络文化,谣言的影响之大,2015年韩国驻华使馆需要发声明辟谣。但模式类似的谣言依然层出不穷。2019年3月,“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微博话题曾列热门榜首,8天后,新浪官方账户才出来辟谣。2020年,韩国公司RBW旗下女团的表演舞台,元素中出现祥云、竹子、团寿和古风服饰,被网友逐一圈出,指“盗用中国元素”,RBW则被称为偷国公司。

韩国女团的舞台服装(网络图片)


对韩国“偷国”的想像和厌恶,除了“偷”的印象外,还有“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憎恶,这一点少不了官方的推波助澜。环球网在2011年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对韩国最反感之处是“韩式历史观”,占 49.9%;21.3%的人讨厌韩国的原因则为“韩美同盟”。2016年开始,因萨德系统争议,中国开始出现并不被官方承认的“限韩令”,韩国的文化、娱乐、旅游等内容在中国均被禁止。此举得到中国网民的支持。


去年10月,韩国音乐组合防弹少年团(BTS)队长金南俊在美国领奖提到,朝鲜战争中韩国和美国共同经历了苦痛历史。


发言引起中国网民抵制。许多粉丝反应激烈,“他的公司真的不在乎中饭吧”、“他们根本没有在乎过中国的阿米”,要求偶像“滚出中国市场“,要求开通专辑退款链接,表示“国家面前无爱豆”,并攻击还未脱粉的人,要“抓!汉!奸!”。


在形象构建和树立敌人的民族主义宣传下,网络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对西方势力、敌对国家的长期辱骂,就是这种网络民族主义一个表现。


被起丑化羞辱外号的国家不止“偷国”,美国同样被网民称为“丑国”。2021年初,豆瓣热门帖子《丑国:“支持一个中国” 韩国网民大崩溃!》将美国支持一个中国的表态和韩国网民对此不满的留言合编发布,引来中国网友愉快。留言跟帖言论可分成两类:一是将韩国形容为美国的走狗,“连美国主人都发话了,野狗竟然敢有意见,美国人还不打死这条有二心的狗”、“你们算哪根葱,你丑国爸爸都要低头”、“美军还驻扎在南朝鲜,就不怕他美爹生气” 。二则是直接羞辱韩国:“偷国终于知道现在全世界都要看你祖宗脸色啊” 、“他们真的是认不清自己的现状吧...以为靠k-pop和偷窃别国的文化就能统治地球了?”、“一个省的gdp就能超国他全国,脸皮过厚太把自己当回事,偷国骚贼太搞笑了” 。


网络和民间与官方的距离

苗红果在《人民日报中的韩国国家形象呈现》里指出,《人民日报》中呈现的韩国形象会随着两国关系变而变。在中韩关系友好时,报道以客观、正面居多,当中韩关系发展出现挫折时,会呈现负面性质的报道,比如韩美举行联合军演、脱北者问题时。


面对网民强烈的对韩民族情绪,中国官方秉持“初期悄悄推波助澜,后期轻轻安抚否认”的处理模式。正如外交部否认限韩令的存在一样,去年10月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BTS一事表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促进友好,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值得我们共同努力。”


这种模式,体现在去年声势不小的泡菜之争上。


202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四川泡菜的国际标准,该标准不适用于韩国的泡菜。官媒《环球时报》迅速跟上,说新标准证明中国成了“国际泡菜市场的行业标杆”,讽刺韩国作为“所谓‘泡菜宗主国’”早已名存实亡”。中韩网民隔空对骂。


比起端午,韩国人似乎更在意泡菜和韩服问题。现就职于国际NGO的韩国人Pendo对歪脑记者表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节日,但泡菜绝对是起源于韩国。那些争论泡菜和韩服起源地的人在她看来“没有脑子”,“因为那就是韩国的,我们也有历史证据。”一位韩裔媒体从业者说,虽没听过“偷国”,但大概知道中韩的相关争端。他同样认为中国对端午节有更大文化诠释权,但泡菜在韩国有更多文化和历史,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泡菜。


但“中国对此大吵大闹,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而且以自我为中心。整个事就很愚蠢,由荷尔蒙过剩的青年推动,他们有太强的民族主义和太多的空闲时间。”

没有一个文化是孤立的,尤其是在近代以來。文化如果不是相互遭遇的,就根本不能发展。


泡菜源于韩国,这是简中互联网说韩国是“偷国”的重要论述。连续使用“韩媒炸了”、“泡菜宗主国耻辱”等标题发表文章后,《环球时报》又接连发几篇态度克制的文章,引述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天国说,两国网民对泡菜归属问题有争端,但这不影响经济合作,不影响消费者对更物美价廉的货品做选择;同时转载外交部发言,指泡菜不是少数国家和地区独有,“它们有相通相近之处,但在用料、口味、制作方法等方面又各有千秋。我们支持从美食角度对泡菜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应带入偏见,以免引发对立,影响感情。”


网络之外,也有一些人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现实偏好。中朝边境城市图们的一名汉族司机告诉记者,如果图们江那边是韩国,他定会想方设法偷渡过去,可惜那部是朝鲜,“朝鲜谁要去啊,穷得叮当响”,“肯定水往高处走啊”,“去韩国至少不用像这么累,现在挣的钱都不敢花,全都给儿子留着”。


“偷国”VS“山寨大国”

韩国被中国人称作“偷国”一事,也传到了海外。美国社交论坛Reddit有人开:“中国称韩国为“偷国”,偷中国的汉服和泡菜。”下面评论双方各执一词。韩国的SBS news做了相关报道,认为反韩情绪的原因是,以前与“亚洲璀璨文化”相关的一切都指向中国,但现在,由于K-pop,韩剧、韩国电影的流行,转变正在发生。亚洲文化中心逐渐从中国移到韩国,由此,只能假定中国感受到了威胁。SBS news还从韩国角度给出了建议:“每次中国这样做的时候,我相信最好的反击方式,是利用公众的注意力大力推广我们的韩国文化。”


韩国檀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镐指出,反韩和反中情绪是一场民族主义的碰撞。韩国在经历经济急速发展后,民族优越意识同样逐渐高涨。而中国方面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慢慢恢复了过去所拥有的自信。像电影《大国崛起》、奥运会开幕式典礼等都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这种心愿。

2008年中国奥运典礼(图:Reuters)


韩国民间也以民族意识回应这种民间敌意:韩国被称作“偷国”的消息发到推特上,高赞评论讽刺道:中国政府说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来自中国。


这种指控并非空穴来风。另一方面,简中互联网上偶尔也能看到零星的评论:“大家一直把韩国叫偷国,但在综艺方面却一直抄袭韩国的,不觉得丢脸吗?” 事实上,在国际形象中,中国更经常与山寨、抄袭、盗版、假货等词联系起来。在德国知名的抄袭“奖项”金鼻子奖中,中国公司已经蝉联多年最大赢家。在中国网民最关注的中国娱乐圈节目中,充斥着大量没有购买版权,从韩国盗用桥段的综艺节目。图们那位司机甚至感叹:“虽然朝鲜穷,但是他们东西都是好的—— 没假货。不像中国,汽车啊、衣服啊都造假。”


如果觉得上述对中国“山寨大国”的判断过于粗暴和片面,或许也是时候反思下“偷国”这个标签了。

成为第一位留言的人吧!

我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