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通常是陈航需要打起精神的时候,四月底的这个周五也不例外。十年前他在美国匹兹堡成立了厚仁教育,如今在留学教育行业已有些年头,“专治各种疑难杂症”,他喜欢这样介绍自己。 自疫情以来,他每周会在微信上做直播讲座,这次的难题是“留学生赴美政策的变化”。 10点刚到,直播室里就集结了100多人。还没开讲,大家就叽叽喳喳起来,“我们持有美高签证,还在有效期,暑假回美可以继续使用美高签证吗?”“需要抢机票吗?从第三国赴美的优劣势?” 陈航估计,疫情导致的各种签证限制,使得大约20万中国留学生滞留国内,无法赴美读书。限制之一,是美国政府为防控疫情而颁布的入境禁令,禁止14天内身处中国等多个疫情重灾区的非美国公民入境美国,该禁令已持续了15个月。这对大多数人意味着,想要从中国返回美国,需要在第三国隔离至少14天。但令学生们兴奋不已的是,3天前美国国务院第一次使用国家利益豁免权,持有F1学生签证的中国学生可以直接入境美国,不必再中转第三国。 “政策还是瞬息万变的”,直播中陈航时不时给大家泼点冷水。他的担忧不无道理。去年疫情在中国缓解以来,美国驻华大使馆部分恢复签证业务,但学生签证预约名额少,通常一旦放出就被一抢而空。然而好容易抢到的签证办理预约又遭到了大面积无规律的取消。这导致,从去年2月到今年3月,和往年相比,美国驻华领事馆签发F1签证数量经历了从大约10万张到48张的坠降。 牵一发而动全身,签证数量断崖式下降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过去一年瞬息万变的学生签证政策,不仅影响着个体命运、产业格局,也预示着中美两国的发展前景。 绕路回美国——冲坡的勇士们 时间拨回到一年前。2020年2月,疫情刚爆发,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签署了美国入境禁令,限制了包括约40万中国留学生等非美国公民入境美国。禁令持续至今,因躲避疫情回中国的留学生对此一筹莫展,大多忍受着黑白颠倒的网课生活,也有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在国内昼夜颠倒上课对身体太不好了,上网课还不如在国内工作一年。”就读哈佛大学的庞子锐此前申请了空档年(gap year),在欧洲体验生活。疫情发生时“放下一切”回到中国,他在上海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找到了份心仪的工作,决定开始“第二年gap”。疫情让他对美国的看法发生了转变,现在觉得“毕业后直接回到上海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今年九月,他打算先回到美国完成学业,“美国最吸引人的还是教育,读书的体验还是很好的。” 同样想回美国完成学业的还有Jack。眼看毕业临近, 去年在国内呆了半年后,他终于坐不住了。做了一番研究后,他发现就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自己,要回到美国只有一种途径——先飞往其他“低感染率”国家重新申请签证。 2017年,美国商务代表办公室的一项报告表明,美国每年因中国盗取知识产权损失最多达到6000亿美金。特朗普执政期间,将打击中国经济犯罪与商业秘密盗窃作为第一要务。此前,几所美国最高水平学府中华裔科学家涉嫌盗窃知识产权陆续曝光,2018年,美国司法部决定开启一项针对中国盗窃商业秘密、从事经济间谍行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政府正采用“非传统的情报采集者”—学者和学生—非法盗取美国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把在敏感研究领域学习的中国研究生的签证有效期由5年缩短为1年。 很难界定,到底什么属于“敏感专业”,美国官方并没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按照中国留学服务中介普遍的解释,凡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的留学生,签证官都会格外谨慎。根据美国门户开放(Open Doors)的数据显示,Jack入学那年,超过20%的中国留学生学习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是当年中国留学生专业选择中最热门的专业。 与其他专业留学生普遍获批的5年签证不同,Jack的签证有效期只有一年,这意味着,一年后他离开美国,想要再次入境,都要去美国驻第三国的使领馆重新申请签证。虽然不懂自己专业为什么敏感,但对于这些条条框框,他也早有心理准备。2019年Jack来美国读硕士前,中美贸易战正打得火热。不过那时,他对中美间燃起的硝烟不以为然,“不过是神仙打架,跟我平民无关”。 去年10月,可供Jack选择的“第三国”并不多,热门地点柬埔寨、厄瓜多尔签证预约早已一抢而空,他原本打算去英国,可英国又一次爆发的疫情让他犹豫了。幸运的是,很快新加坡开放了名额。 Jack加入了一个名为“冲坡勇士群”的微信群,来摸摸水。里面有将近300名“勇士”,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大多是硕士或博士生、在美国学“敏感专业”、只获批1年签证、疫情期间回国、试图在新加坡获得签证回到美国。 掉进长check 今年3月,美国有名的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发表的最新调查显示,有八成的美国人对高校接纳国际学生持赞成态度,然而有55%的美国民众支持限制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大学。一对从事国际学生志愿服务的美国夫妻在接受歪脑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来,但政府实在应该做好审查,别让中国间谍混进来。” 美国政府行政审查的时间大概是1个月,这是在前冲坡勇士们分享给Jack的经验。他合计了一下,可行。他在淘宝上办好了新加坡的旅游签证,收拾好赴美的行李,心里做好最坏的打算:14天美国禁令隔离,1天面签,30天签证行政审查,至多在新加坡呆45天,就能回到美国。 不过这次Jack失算了,他也没想到大国间“神仙间的打架”会重伤在平民身上。那两个月的漫漫等待,他一边要以“低成本存活”,一边要努力克服内心的焦虑,“不知道能不能拿到签证,什么时候能拿到签证”。而另一边,与Jack同批面签的勇士们中有几位放弃闯关了,因为忍不住这“无尽头”的行政审查。 那时恰逢春节,中国为控制疫情,特意严查出入境旅游。他们回国不仅要满足更加严苛的核算检测要求,有的甚至还要延长隔离时间。得知小伙伴的遭遇,Jack咬了咬牙,决定继续留在了新加坡。最终等了两个多月,终于在今年2月盼来了签证。 但并不是所有等待都能换回好的结果,与Jack同期签证的郑明“掉进了长check”,至今还滞留在新加坡。 “最难过的是,同一批签证的人全过了,只有你落下来了。你觉得你就是被美国政府针对了。”郑明所读的专业是化学专业,采访中他多次自问自答,“我读的专业敏感吗?我不觉得。” 郑明是博士新生,这次将是他首次来美读书,他原本打算在春季入学,但如今已经错过了春季入学要求入境的截止日期。现在来新加坡5个月了,他从市中心的Airbnb搬到了地铁站尽头的小区。在漫长的等待中,他联系了学校、导师、大使馆,也向学校当地城市的国会议员求助。从各处的消息中,他拼凑出了一个可能的“最糟糕”的答案——签证系统的失误。 “即使因为敏感专业把我拒签,我都认了。但如果是因为人为操作失误,我感觉自己的命运就因为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人,被完全改变了。”郑明担心自己这次一旦失败,签证记录就会存档,也许之后都不能来美国了,“从此我就要走上一条彻底不同的道路了”。 无论是“敏感专业行政审查”还是“签证系统的失误”,受疫情影响,与Jack和郑明一样选择第三国递签的留学生都要承担成倍的风险。歪脑记者根据美国国务院公开数据统计,疫情期间至少有1000名中国留学生通过第三国取得赴美学生签证。比起中国留学生40万庞大的总额,冒险的总是少数。绝大多数选择还是向庞子锐一样呆在中国,或留在美国小心隔离至今。 几乎完全瘫痪的学生签证业务阻碍了中国留学生自由进出美国,再回想这几年美国有关中国学生间谍的指控,对“敏感专业”的严查,很难让人不怀疑美国是否在通过限制中国学生签证数量来防止间谍行为。 “这个原因太阴谋论了!”陈航斩钉截铁地说,美国政府没道理通过中国学生签证数量来防止间谍行为。美国官方一直是鼓励开放政策的。虽然在第三国签证困难重重,“间谍通常情况下才有特权能去第三国签证,有国家支持嘛”,但第三国的过签率跟疫情前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 然而,陈航也承认,美国驻华大使馆在签证工作上的不透明也的确引人诟病。“为什么在过去的14个月中,大使馆一直都处于非常有限的开放?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未来有什么计划,完全都没有交代。” 美国还能再获中国学生的芳心吗? 美国杜克大学中国事务的高级顾问丹尼斯·西蒙认为,“联邦调查局和情报界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施压,会让很多学校领导人把中国学生视为造成问题的原因。“好像他们大都是商业间谍一样。这很荒谬,但却给(两国)教育关系上蒙上了一层阴云。” 另一边,以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其他国家也推出各种利好政策,向中国留学生抛出橄榄枝。中国资深教育品牌新东方发表的《2020中国留学白皮书》中显示,英国首次以42:37的比例超越美国,成为中国学生心目中的“留学首选目的地”。报告分析指出,“近两年较为紧张的中美关系,以及英国重新开放PSW(post study work)签证、学制短而有力的优势,均导致倾向英国留学的群体占比上升。” 今年年初,加拿大移民局宣布,将国际学生的工作签证延长至18个月,预估有超过5万加拿大国际留学生直接受益这项新的政策。在其发布的新闻通告中,还特别强调了国际学生对加拿大所做出的的经济贡献。同时,在中国各类国际化学校数量也持续攀升,成为“出国留学”的一种替代选择。 一边是向国际学生主动示好的国家,一遍是依旧紧关的大门和随时可能复发的疫情,中国学生连续多年作为美国学校国际学生的首要来源,美国还能再获中国学生的芳心吗? 桑坦杰洛认为,疫情在短期确实会影响到学生的来美意愿,但只会波及出国意愿不强、在不同国家官网摇摆不定的学生。此外,签证政策不会对出国产生重大影响,安全才是影响家长决策的最大因素。 接受歪脑采访的美国大学教育者们都无一例外地认同,两国之间紧张的政治局势、枪支暴力和美国国内种族矛盾而引起的安全隐患,以及新冠疫情和随之引起的反亚裔情绪的加剧是影响中国留学生赴美的关键因素。西蒙还指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重大机遇将产生在中国而非美国。对于年轻的毕业生来说,虽然接受美国的教育会很好,但它不能再保证在中国或美国找到好工作。 但顾征认为,美国教育的独树一帜以及庞大的体量和规模还是不可被替代的。在美国,有“政府味道重的”公立大学,也有“灵活性很强”的私立大学,不同的教育理念塑造了美国教育的独树一帜。他观察到,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但整体来说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发展整体提升了全民物质生活水平,构建了比较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但在软实力构建方面还有很大欠缺。现代文明的建立光靠工程师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中国还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到海外求学。 “中国996的(加班)文化我是不能忍受的,”费劲千辛万苦回到美国的Jack直接了当地回答。他坦言,中美之间从工资待遇、社会福利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留学生,摇钱树? 谈到中国留学生,在各国媒体的叙事中,总绕不开中国学生带来了多少可观的教育经济收益。 近年来,随着美国政府的财政资助减少,美国不少“以培养州内学生为需要”的公立高校也开始有大量招收国际学生。国际学生以远高于“州内学生”的学费来填补公立学校紧缺的政府资助。这一做法也被诟病为公立大学私有化的趋势。加州立法机构决定对加州大学招收外州和国际学生的行为制裁,如不降低非州内学生的比例,将不再向其拨款。 2018年,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耗资百万美金买保险,为了避免失去留学生生源而导致的学校财政危机。商学院系主任杰弗里· 布朗(Jeffrey Brown)对歪脑记者说,“中国学生是商学院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我们当然也希望未来会继续如此”。 不仅是对美国学校,中国留学生也为整个美国社会创造着可观的经济价值。根据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2019年-2020学年度的数据,国际留学生为美国社会创造了超过40万的就业机会。平均每8个国际留学生,就为美国创造了3个工作机会。多年来,中国留学生作为美国国际学生的首要来源,比例超过了国际学生的三成。 因为疫情,在美国与中国留学生相关的产业,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业务调整。 “现在按照股票来说,就是触底了,潮水最低的时候了。”陈航的厚仁教育旗下有六个子公司,他说公司在低龄化教育的服务明显下降了,但有关转学和签证的服务比例有所上升。 独立教育咨询顾问顾征为赴美留学的学生做教育培训,帮助学生适应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疫情前,他的主要客户来源是来美国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但现在“家长不放心他们出国了”,顾征选择在其他北美地区拓展业务。 张文琪是一名华裔移民律师,律所主要的客户群体来自中国,其中也包括持学生身份的留学生。他向记者透露,自疫情以来,这部分客户群体已“全部离开美国”。 中国学生像是一颗摇钱树,吸引着美国高校和相关产业。 但除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中国留学生还能为美国带来什么? “财富的贡献是最直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它是可以被取代的。”顾征常常提醒学生,随着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别国的留学生消费能力提高,很容易取代中国学生在美国社会作出的财富贡献,但有一点让中国学生不能被取代——对中华元素的把握和对中西方融合能力的把握。他说,政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不由我们控制,但两个大体量国家的民间交流是不会终止的,因此对跨文化人才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赵婷。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全球项目副教务长罗杰·布林德利认为,中国学生让美国受益匪浅,“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社会,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返回家乡也丰富了自己的社群。”他还提及,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合著的研究中有1/3是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研究人员一起进行的。虽然新冠疫情和国家政局可能在短期内对这些趋势产生负面影响,但顶尖大学的学术和研究机构始终在国家之间进行合作。 隶属于美国国务院文化事务局的教育美国(EducationUSA),其发言人在接受歪脑采访时也特别提及,国际学术合作和学生流动性会增加美中两国彼此间的文化理解,为研究和人类知识的共同进步作出了贡献。 5月4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对外正式宣布, 开始签发F1签证业务,“期待为大家在美国求学祝一臂之力”。官方微信文章取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我们自豪地欢迎中国留学生重返美国”。截止发稿前,在新加坡呆了6个月的郑明还没等来签证。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国,“再签一次试试”。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章中Jack、郑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