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由流动的历史并不长,真正实现相对自由地出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而这种“相对自由”的标志,则是春运。众多媒体都将春运形容为“地球上最大的人类集体迁徙活动”。 “春运”一词在1980年中国正式恢复春节休假制度时,被《人民日报》提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需要“介绍信”才能踏上旅途,“流动人口”被官方称作“盲流(盲目流动人口)”,遭到驱赶甚至遣送,随后是1984年的“严打”运动,而这是另一个故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珠三角为先锋的一些沿海地区开始了“全民经商”大潮,这也带来了“全民打工”大潮。80年代的前几年中,巨量的农村青年涌入这些沿海地区的工厂和作坊。“打工仔”的数量在这几年中迅速增加,而他们春节回家过年的需求正是促成了“春运”。在1987年,第一个春运潮在广州火车站出现,1988年则席卷了全国。自此,这一持续了40年的壮观景象,每年春节前后都持续发生着,直到今天。 可以说,春运的历史即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1农民工 2003年1月16日,广州火车站外排队等候的乘客,他们中大多数为返乡过春季的农民工。(AFP/ Peter PARKS) 在1984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在所长费孝通的带领下正在进行小城镇研究,该课题组的张雨林教授在《县属镇的农民工》一文中,把从农村出来、进入城市的工人,第一次称之为“农民工”。 从80年代到今天,“农民工”都是春运中的最主要群体之一。 2006年1月20日,北京,大量务工人员在北京西站赶火车,春运期间一些火车站会为务工人员开通优先购票窗口。(AFP) 2绿皮车 2008年1月31日,湖北省武汉市,乘客从车厢窗口进入火车。 (AFP) 没有空调,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绿皮车”现在基本只在一些支线铁路运营。在八九十年代,绿皮火车是中国最主要的车厢类型。“绿皮车”是一代中国人出行的共同记忆,尤其春运期间的“绿皮车”车厢内,拥挤成为了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挤满人的过道,永远排不到的厕所,一拥而上的上车旅客,和无论多拥挤都能悠然推着小车贩售零食的列车员,喊着“花生、瓜子、八宝粥”,凝聚成春运的记忆。 据报道,在2014年,中国铁路部门决定将新型的空调列车车厢涂装为绿色,而淘汰红色,蓝色等涂装,“绿皮车”再次以这种方式回归了主流。 3泡面 2012年1月8日,北京火车站一趟硬座列车上,一名中国妇女正在与孩子分享桶装方便面。(AFP) 说起春运的味道,许多中国人脑中的第一个选项就是“泡面”。 泡面这种食品才真正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1986年,北京昌平长城食品厂引进日本富士公司的碗装方便面生产线。随着台资进入中国,“康师傅”“统一”等品牌迅速占据了中国方面面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桶装泡面”正式成为“坐火车标配”,则要追溯到90年代后期。由于其携带方面,味道浓郁,能让旅客在填饱肚子的同时喝上一口热汤,迅速受到追捧。媒体曾评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来引进的方便面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记忆,更伴随了每年春运大潮中几亿人的漫漫归途。” 媒体形容,泡面如今依旧是“火车第一美食”。不过,随着高铁等密封式,环境更好的列车的普及,是否应该在火车上吃泡面也成为一个议题。据报道,高铁上就曾经发生因乘客食用味道大的泡面遭其他乘客“怒怼”的事件。 4大学生 2001年1月16日,一名大学生在北京火车站前查看全国火车时刻表,准备回乡探亲。(AFP / STEPHEN SHAVER) 根据媒体公布的数据,1981至2021年间,中国录取的大学毕业生从28万增至967万,录取率也从11%增至超过90%,其中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增长最为迅猛。这让大学生也逐步成为了春运的主力军之一。而由于大学寒假普遍比社会人员更早,大学生的集体回乡往往成为了春运的第一波人潮。 5雪灾 2008年1月31日,广州火车站站前广场上,警察将一名晕厥的乘客从密集的人潮中拖出。 (AP / Vincent Yu)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大范围内发生了低温,冻雨等自然灾害,并严重地影响了包括铁路,公路和民航等交通。这次冰冻灾害恰巧发生在春运期间。由于雪灾许多趟主线列车被取消,并为旅客办理退票,这造成了大规模的旅客滞留。据报道,广州火车站在最高峰时有约10万人在恶劣的天气中滞留在此,高度的拥挤造成了多人送医。 这次“大拥堵”考验了中国的公共治理,也成为春运历史上不可不提的一幕。 6黄牛 2002年1月25日,广州火车站,一名中国便衣警察(右一)拘留了一名涉嫌倒票的妇女。(REUTERS)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兴职业“票贩子”开始出现在各大车站,用比原价更高的价格向旅客兜售车票。2004年,媒体曾做过一份社会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托关系购买火车票的占22%,从票贩子手中购票的占11.1%。 春运期间旅客人数众多,许多旅客即使早早排队也未必能买到出行的车票,不得不转向“黄牛”加价购买火车票;另一方面,黄牛的泛滥也更加剧了购买火车票的难度。即便如此,花高价能买到车票已经算是幸运。据报道,有不少“黄牛”声称自己可以拿到“内部车票”,而收到钱后就逃之夭夭。即便到了如今的网络时代,“黄牛”们依然与时俱进:有部分人通过“技术手段”在线上平台囤积车票用来贩售。 也许,只要运力还不能跟上出行需求,”黄牛“就不会消失。 7塑料桶 2010年2月6日,北京火车站,背着塑料桶赶火车的农民工。(AFP) 在中国的网络上,塑料桶曾被称为“春运神器”,而塑料桶也确实在务工群体的返乡路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既可以装行李,又可以坐,还能当作小桌子吃饭打牌,这可以拯救一趟二十几小时的站票旅程。 这些务工人员拎着的塑料桶,既是智慧也是无奈。曾有中国媒体发文:“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家其实是一次轻松之旅,手上一只行李箱,身上一只旅行包,已经足够装下所有的行囊。即便过年有着丰富的仪式,但在携带的手机里,也能够穷尽一切。对于那些拎塑料桶回家的人来说,何尝不想这么轻松、这么潇洒?但生活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 8实名制 2011年12月28日,湖南省长沙市火车站排队购买火车票的拥挤人群,这是实行火车票实名制后的第一次春运。(AP) 在2011年6月1日,全中国的动车组车票开始实行实名制,并在2012年元旦开始,除少数往来于中国大陆和香港之间的列车外,绝大多数火车都开始实行车票实名制。当时据中国官媒介绍,火车票实名制从试行到全面实行,“期盼声音持续不断,反对声音也不绝于耳,主要争论点就在于实名制的必要性,关键点在于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如何解决等”;“而火车票实名制是否能真正打击“黄牛党”,带来的效率损失如何化解,都有待实践检验。” 据报道,在2014年,曾有网友用动漫人物名字购买车票并成功乘车,还进行了改签和退票。“这说明,铁路部门的火车票实名制,不过是一种摆设而已。” 与此同时,有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即使在实行了火车票实名制后,依然有“黄牛”可以绕过购票实名制倒卖火车票牟取暴利。他们有的手握数十张身份证刷票倒票,有的利用通讯软件实施线上到线下团伙作案。 9香烟 2018年2月10日,一列从北京西站出发前往成都的列车上,列车连接处叼着烟的中年男性。 (AFP) 虽然在动车组,高铁列车上严格禁烟,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的普通列车上,都允许乘客在车厢的连接处吸烟,而二手烟则会飘到车厢内部,引起一些其他乘客的不满。 关于普通列车吸烟问题,也一直广受社会关注。中国官媒也曾发文称,普快列车禁烟控烟,不应成为一件难事。高铁、飞机的禁烟力度之大、惩罚措施之严,不必多说。即便在长途客车上,禁烟标志随处可见,也很少有乘客主动吸烟。在公交车上,吸烟更是难以想象,吸烟者脸皮再厚也难抵周围人怒目而视。与这些公共交通工具相比,普快列车并没有特别理由,可以成为禁烟控烟的治外之地。 10长途大巴车 2009年2月11日,广东省东莞市某长途汽车站内,农民工拥挤地涌上大巴车。(AP / Greg Baker) 长途大巴车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最主要的春运交通方式之一,并伴随春运一路成长。而似乎长途大巴车并没有铁路交通一样的标准化和监管力度,一直以来长途大巴车“宰客”等行为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长途大巴车的安全问题一直为人诟病,尤其是超长途线路中的“卧铺”大巴车。据媒体报道,卧铺客车的使用量在客车里面的比例只有1%,而卧铺客车所产生的事故比例达到了10%以上。所以在2012年,卧铺大巴车在中国已经被强制停产,如今已经从市场上全面消失,这一春运的重要元素已经走入历史。 11卧铺 2008年2月4日,湖南省郴州附近,卧铺车厢内的乘客们从车窗向外张望。(AP / Vincent Yu) 在高铁,动车等可以当日抵达的高速列车普及之前,“卧铺车票”可以说是春运路上最炙手可热的的“硬通货”,这意味着旅客可以舒适,体面地度过十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晚上睡个好觉。1995年的春晚上,郭冬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就讲述了普通人为了面子带着小马扎和被子连夜排队买火车票的故事 。 军大衣、小马扎、铺盖卷都是熬夜排队买卧铺车票的全套装备,可见在当时卧铺车票的购买难度。 即使到了高铁普及后的网络时代,卧铺车票依然抢手。2015年有媒体报道,有网友为了一张合适的卧铺车票在购票软件上“刷票”上万次才买到。 12摩托大军 2014年1月25日,一群骑摩托车骑摩托车返乡的外出务工者抵达广西梧州的一个休息站。预计这一年有超过60万人骑摩托车回乡。(AFP) ”摩托返乡大军“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据报道,“摩托大军”最早可溯源到2000年春运,由于火车票“一票难求”,不少务工人员买了摩托车,在珠三角的务工人员开始相约骑摩托车返回广西、湖南过年,甚至远至贵州、云南、重庆等地,终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摩托大军”。至2014年春运,返乡摩托车流一度逼近60万人。 “摩托大军”在过去的几年间迅速减少。有媒体分析,“摩托大军”规模出现拐点的2014年,正是贵广、南广高铁开通之时。自此以后,川渝黔桂等主要劳务输出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实现高铁直通,高铁成为不少在外务工人员返乡的首选。 13动车 2007年2月13日,乘客走过CRH2型高速动车组。这趟列车的最高运行时速为250 km/h(AFP) 动车组的全称是“动力分散型列车组”,由电力驱动。随着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2007年4月18日,普通动车组列车首次在京沪铁路上开行。很快,多趟动车组列车就在中国国内全线铺开,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选择,也开始在春运中发挥作用。动车组列车为国人带来了极大震撼,更高的速度,科技感十足的外观,更舒适的内部和更低的噪音都是当时的国人从未体验过的---这让春运的旅途前所未有的快捷与轻松。 虽然2011年甬台温铁路上的动车组事故记忆仍在,也一度带火了“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这句话,不过动车已经切实地成为了中国人出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报道,在2022年底,中国铁路共配属动车组3460列。 14智能手机 2016年1月30日,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乘客在使用智能手机娱乐。 (AP / Mark Schiefelbein) 2013年,中国启动4G网络,随之而来的是智能手机的快速全面普及。据报道,2010年,12306网站上线了;2011年,所有的旅客列车实现了互联网售票;2012年,自动取票机出现,线下代售点开始减少;2013年12306手机App也正式上线。互联网购票改变了中国人火车出行的购票模式,将人从漫长的排队中解放出来,尤其是春运的“抢票大战”。然而,网络购票也引发一些讨论,这种售票方式依然对一些老年人和外国人并不友好。 而智能手机也彻底改变了长途旅行中的娱乐模式。一台手机,包含了游戏,视频,音乐等诸多娱乐,长途旅行的乘客在“充电宝”的加持下可以不再无聊;而随之消失的,是在车厢内贩售,众人传看的报刊和杂志,也少了许多旅途中的偶遇和攀谈。 15高铁 2023年1月6日,江苏省南京市的高铁停在车站,为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出行高峰期做准备。(AFP) 与“动车”不同的是,高铁有其专门的高速铁轨,专供高铁列车运行。中国的第一条高铁线路是往返于北京和天津的城际列车,于2008年8月开始投入运营,最高时速350公里。这条单程约30分钟的高铁线路最高时速达到350公里每小时,一时间吸引了中国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据中国媒体报道,在2023年,中国高铁里程达到4.2万公里。春运期间乘坐高铁已经成了国人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对较高价格并不在意的群体。 中国高铁系统的快速发展也带来许多后遗症,让人开始担心其持续运营的能力。据中国官媒2022年的报道,中国国铁集团负债超过6万亿。同时,有媒体报道,中国的许多高铁站耗费了大量投资,却没有客流,有些甚至从未开通而搁置。中国官方也曾提出意见,要求高铁车站建设要规模适当、经济适用,切忌贪大求洋、追求奢华。 16疫情 2023年1月18日,北京西站,戴口罩的武警和乘客。( AP / Mark Schiefelbein) 中国在2022年12月取消了严格的“清零”政策,随处出现的“大白”和满地的“健康码”等都迅速消失,这让在疫情中压抑了3年的中国人重燃回家过春节的热情。有媒体提出,这次中国各地将迎来返乡潮,可能导致疫情扩大,或将病毒传播至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且有大量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中国农村的疫情引起各界关注焦点。 据报道,截至2月9日,中国官方公布的大流行病总计死亡人数仍然低得惊人:为83150人。有《纽约时报》引述一些研究人员表示,死亡数字可能被大大低估了;流行病学家一直在努力拼凑12月这波加速暴发的未解之谜,而四个互无关联的学术团队得出的估计大致相似:中国的新冠疫情可能已造成100万至150万人死亡。 而新冠疫情的三年,也改变了一些中国人关于“回家过年”的观念。 17 2006年1月19日,河南省郑州车站,风雪中的春运旅客。(AFP)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人开始离开家乡谋生,也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而“过年回家”是广泛的习俗和深深的执念。春运的路上从来不缺少故事,无论时代进步还是退步,这都是一段不会停止的“大迁徙”,是人类的奇观,也是每个中国人朴素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