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一年,经历疫情而取消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由传统的3月改期到5月,展厅规模由往年的两层缩减为一层,但对於“饿”了很久的香港艺术爱好者来说已是足够吸引,除了贵宾时段外,开放给公众门票的在推出一周後便火速售尽。年年被批评“不接地气”,却又一票难求,这个艺博会在期待与质疑声并存下,依旧是大众的热点话题。 最受打卡者欢迎的艺术装置 每年巴塞尔艺术展最吸睛的,便是展区中央的公共展示区,今年本地艺术家在该展区也得以大放异彩,由德萨画廊代理的香港艺术家Andrew Luk大型艺术装置《产物,残物》,这个巨大的移动装置,表面凹凸不平的粉红色物体悬挂半空,顺时针运慢慢旋转着。 乍一看是非常“Instagramable”的装置,实际上艺术家是在反思人类社会的资源浪费,地下铺满的白色的塑料泡沫丶被丢弃的手机等残骸也印证了创作者的想法,“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它不断进化运转,终究会以它的方式,达至最後平衡。”这位中美混血的艺术家Andrew Luk这样说。 政治题材不见Art Basel? 2017年Art Basel香港展会曾展出毛泽东的“遗体”而轰动一时,这是艺术家沈少民的艺术装置《峰会》,模拟五个共产政权领导人——卡斯特罗丶胡志明丶金日成丶列宁及毛泽东的遗体,躺在透明棺材中,当时全球总监Marc Spiegler曾经扬言香港从未有审查艺术的做法,今年在国安法阴霾下讨论政治议题的作品虽不是大张旗鼓但也暗藏玄机。 由关注西藏独立运动的艺术家Tenzing Rigdol(丹增热珠)的作品,在Rossi Rossi展位展出,在写满藏文的丝绸上拼贴着一个焚烧的佛像,平静地承受着苦难,暗喻了争取西藏独立的藏人自焚事件。他曾经这样评价藏人的自焚:“无论是勇气丶还是悲剧性的自我牺牲。作为目击者,人类要麽漠不关心,要麽就得采取行动。”这位流亡藏人的后代曾经作品《我们的土地,我们的人民》,讲述着自己回不去的家乡,而这一幅则是系列作品《My World is in your spot blind》之一。 MASSIMODECARLO卫星展位的布满弹孔的美国国旗,这是曾经用胶带贴紧一支香蕉上墙的艺术家卡特兰的作品,似乎暗喻美国的枪枝问题,或者在新冷战下,美国新一波共产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 安全口画廊展出艺术家周俊辉的最新作品,这位善于刻画时事新闻画面的艺术家,这次带来的名为《桂林街》的油画,细腻刻画了疫情下昔日热闹的深水埗,被强制封区检疫时空无一人的景象。老旧的楼房丶餐厅灯牌显得毫无生气,全副武装的检疫人员在临时搭建的检疫站下工作,气氛压抑冰冷。去年安全口画廊举办的周俊辉个展《背影》,描绘了一系列反送中的街头景象,当时画廊负责人是希望借去年Art Basel的香港展会展出,因为希望在Art Basel展现香港题材的作品。然而,去年Art Base因疫情取消实体展览,今年展位则未能见到有关作品。 Empty Gallery则呈现了艺术家洪子健去年的创作,这是为一部计画开拍的科幻片《我的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的分镜图。影片内容描述在台湾发生的一次军事冲突,中丶美丶日丶台和其他国家的势力皆牵扯其中,当中的火光丶枪击和人质画面,却将香港人带进另一段记忆。笔者在交谈时随意问到负责人为何选择这个系列作品参展,对方似乎不愿多谈,但能将这个画面挂在墙上已是种态度,而往右边的墙看过去,则见到一个“熟悉”的脸——香港特首林郑月娥。 有趣的花絮,发生在第一天的公众开放日,有人将微型的3D打印香港反送中时期的象徵民主女神像偷偷放置在展会不同角落。 性别意识:女权与酷儿艺术 以艺术隐晦地回应体制政治之外,本次作品中也收录了一些艺术家讲述女权议题的作品。Cindy Sherman的作品中,女子耀眼的珠宝和露肩晚礼服打扮恰到好处,泰然自若的眼神透着一丝倔强,让被凝视者对她素而起敬。另外有Jenny Holzer,这位喜欢用文字传递想法的艺术家,以《What urge will save us now that sex won’t》展现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这都比不上一个全粉色的展位来的大胆新奇——伦敦艺廊Pilar Corrias的卫星展位。整个展位涂上粉色,彷佛象徵女性的子宫,这个以女性艺术家主打的画廊,展出多幅女性意识和跨性别主题的画作。如29岁的希腊裔艺术家Sofia Mitsola,以诙谐幽默的女性形象作画,让画中女子对自己的肤色丶身体特徵和种族等进行无畏的自我反思与探索。 关於酷儿艺术(LGBTQ题材)的叙述作品也不缺席,包括P21展位中来自韩国艺术家Haneyl Choi的四件雕塑,自豪屹立着的作品象征着同志社群光明磊落地生活和工作;Take Ninagawa艺廊带来了越南同志艺术家傅丹(Danh Võ)於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作品的最新演绎版本《All work》,该作品特殊之处是并非他自己创作,Danh Võ邀请了自己的爱人丶父亲丶侄子以及曾经说他不适合绘画的老师,共同完成。 在艺术史里,女性丶跨性别艺术家等在很长时间都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如今逐渐登上主流舞台,但还有很大的前进空间。 售出的最贵艺术品是哪个? 全球疫情冲击艺术市场,在展会举行之前有不少质疑办展会的时机?香港历来作为亚洲区艺术交易重心,在中国内地藏家无法到访下,由不乏新面孔的本地藏家担当消费主力军。 目前对外公布的最大的一笔交易,是来美国抽象主义艺术代表人物Joan Mitchell在1962年创作的《3点钟的12只鹰》,由进驻香港不到3年的Lévy Gorvy画廊以约20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此价格也打破了这位艺术家自己在2018年在拍卖会上创下的销售纪录。 《3点钟的12只鹰》是Joan Mitchell重要作品,柔和的色彩和静逸的笔触,显示出女性艺术家独有的创作力。 还有近年炙手可热,周董(周杰伦)最爱的乔治·康多最新作品Blues in A Flat (2021),由Hauser & Wirth画廊卖出175万美元。 线上看画,你愿意下单吗? 主办方强调,本次艺博会最大的特色,是实体和线上的混合体验,号称让全球艺术从业者都尽可能云端参与这场盛事。展会上,你会听到大会广播提醒看展人士,航拍机正在工作,不时有工作人员拿着手机在给远程藏家做现场展示。Art Basel的总监也纷纷下场,亲自做线上展会实时导览,介绍展品。此外100多个卫星展位,也设即时联络海外画廊的功能。去年疫情之下急忙推出的网上展厅OVR,让线上购画也成为一个不得以之下的选择。有藏家告诉笔者,看画当然还是希望亲身到场,“欣赏一幅作品能不能放在家,当然还是希望站在不同距离感受。”不过购藏艺术的考量要复杂很多,除了对艺术品本身的喜爱,还有市场价值的考量,在後疫情时代,线上展厅的作品似乎亦不缺乏问津之人,纽约画廊47 Canal展出多幅Trevor Shimizu的大型油画,几乎宣告全部售光。 国际展会,香港语言,本地特色 本地市场担起大旗是这次艺博会最大亮点,在传统老牌画廊之外,多家的本地画廊主推的年轻香港本土艺术家在这次展会中得到更好营销。近年政治局势令香港本土主义迅速崛起,反应在市场上的便是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获得更多青睐。 大会专题故事亦曾以《一方水土养育的香港艺术家们》为题,介绍香港本土艺术家在特殊时期爆发的惊人创造力。德萨画廊的展位几乎每天换上不同“麦影彤2”的新作,“卖得太快了,每天都有人买,几乎都卖光了。”Flower Gallery首次参展Art Basel就将展位都交给香港艺术家陈丽云,她的编织作品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刺点画廊的香港艺术家作品如Sarah Lai丶林东鹏也一如既往受到藏家追捧。炙手可热的写生艺术家黄进曦,自去年一炮而红后,今年在安全口的新作也以22万港币的价格卖给一位本地藏家,以年轻艺术家来说可谓是亮眼的成绩单。在经历这两年政治与社会风雨下的香港,依旧保持了其亚洲最重要艺术交易中心的核心地位,本地香港藏家也展示了其稳固的购买力。 一次巴塞尔艺术展究竟能够反应多少后疫情时代艺术市场的众生相?至于市场热门话题NFT在本次展会中未有多见,仅有少数参展商表示支持NFT加密货币付款。可见市场对这种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依然保守和处于观望状态,然而这个潮流在未来会势必烧下去?还只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我们可以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