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写故事这事上,古人脑洞非常可怕。按当时的信息流传度、眼界,志怪笔记的想象力,秒杀现代一众科幻小说,更别说“登月”、“机器人”这些梗,都是老人家玩剩的。
今天聊的不是《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这些热门小说,而是更冷门的,如晚清第一批科幻小说,小说中的诸多“神预言”,后来一一实现。
1904年,“荒江钓叟”写了可考的第一部可考的中国科幻小说。书名很现代,叫《月球殖民地小说》,讲流亡的反清义士,为寻妻搭上日本好友造的“氢气球”。气球能在三四小时内从纽约飞去伦敦,内设体操场、会客厅、卧室和餐厅。他从亚洲辗转欧美、大洋洲,目睹各小国奇事,最终找回妻子,还遇到与月球颇有联系的儿子,三人移民月球。
若说“荒江钓叟”的登月计划,尚受国外科幻、氢气球影响,那1905年吴研人续写《红楼梦》的《新石头记》,则真的描述了现代预言。
别让标题迷惑了,《新石头记》和现在的网络同人一样,除了人名相同,情节与原著没太大关系。
贾宝玉进了个叫“文明境界”的地方,乘“飞车”参观各种设施、学堂,还乘“海底潜艇”绕地球冒险。这里科技发达,可“人工调节气候”,农民“一年有四次收成”,还有能看病人全身骨骼的“验骨镜”等。还出现了“无绳电话”,十足手机翻版。
陆士谔1910年写的《新中国》,写上海浦东办了场万国博览会。有大铁桥横跨黄浦江,直通浦东,浦东因此辟地造屋,兴旺度与上海不分上下。里面的万国博览会和浦东,与2010上海世博会惊人吻合。
毕竟X光、氢气球、飞机,都早在19世纪出现,晚清科幻作者以此为基础想象发挥,也是情理之中。而下面几个故事,是实在的“预言”,让人细思极恐。
月球真是‘人造’么?白衣人是未来的月球工人穿越唐朝,还是当时真有八万两千‘月球人’?
先说个也和月球相关的,是晚唐博物学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鲁迅评论此书“或录秘书,或叙异事,仙佛人鬼,以至动植,弥不载毕,以类相聚,有如类书,虽源或出于张华《博物志》,而在唐时,则犹独创之作”。
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郑仁本表弟与王秀才玩嵩山时迷路了,遇到个睡觉的白衣人,他俩喊了几次才喊醒。白衣人说:“你们知道月亮由7种贵重金属合成吗?月亮是球状(如丸)的,上面的影子是太阳光照到凹凸处形成(日爍其凸處也)。上面住着八万两千户修理工,我是其中一个。”他打开包裹,有各种工具、两个饭团。他把饭团送给两人,“分着吃吧,虽不能长生不老,但能百病不侵!”他为两人指了路,说完就不见了。
1609年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人们才看到月球原貌。9世纪的段成式如何创作这个故事呢?故事前部已证实(球体,阳光造成阴影,表面凹凸),那后半部分是真的吗,月球真是“人造”么?白衣人是未来的月球工人穿越唐朝,还是当时真有八万两千“月球人”?
类似的,有东晋《拾遗记》中的疑似宇宙飞船——贯月槎。
尧帝时期,西海上漂浮着巨大木筏,入夜发光,天亮熄灭。远看这光时大时小,仿佛从星月中绽放。木船环绕四海,十二年绕一周,被称为“贯月槎”或“挂星槎”。传有羽化仙人住在上面,含露喷出,则日月无光。到了虞夏时,其记载渐少,但海上的游人仍流传它的神伟。
漂浮西海的巨大船状物,只是古人的创作,还是宇宙来客?
另一教人不寒而栗的脑洞,是“人造人”。
《列子·汤问》记载:一个叫偃师的匠人向周穆王展现自己的作品:会跳舞的假人。舞者能唱能跳,完全看不出是假人,还向穆王的侍妾抛媚眼,使穆王大怒。
偃师忙将之现场肢解,展现其肌骨、内脏全由皮革、木头、凝胶、漆做成。把这些合起,就变成之前的假人。摘除心脏,就不能说话,摘了肝就看不到,摘了肾就不能走路。周穆王感叹:你做到了造物者做的事。
其中不乏现代医学证实的荒诞之谈,如肝、肾和眼、腿的联系。《列子》是疑似东晋的书,按汉代《黄帝内经》的理论,肝和眼睛互通,舌头则和心有关。
但我觉得最不寒而栗的,是一句不起眼的话:“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快跳完了,偶人向左右侍妾抛媚眼。从王和偃师的反应看(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媚眼绝非偃师设好的程序,而是偶人自发。也就是说,这已不是“会跳舞的,很像人类”的机器人,而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情感,自主意识”,真正意义的人。
看志怪小说,感叹古人脑洞之大外,奔放开明的意识也不输现代,篇幅有限,有机会再开篇细说。读完《酉阳杂俎》的月球故事,除对白衣人有深深思考,还庆幸,幸亏此书小众,故事也没广传,不然传到小粉红耳朵,估计又得出“史料记载,月球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传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