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脑 WHYNOT navigation toggle

两岸战争阴影下,一本台湾男孩们写不完的“大兵日记”

在二十一世纪制度改革之前,台湾全体男性都仍须服义务役,这段由“黄埔军魂”到“排骨便当补给线”的军队史,深深影响了社会的性别结构与集体回忆,更要在战云密布的新时代,面对可能发生的“终将一战”。
撰文 | 易寒星
05/02/2022
本文共5184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俄乌战争以来,台湾是否恢复征兵制的声浪日渐高涨。但事实上,台湾渐渐由全征兵制转为“征募并行”制度,也仅仅不到十年历史。自从1945年接受中华民国统治以来,为期数个月到三年不等义务兵役制度、日夜以共军为假想敌来防御家园,成了台湾男孩青春时期的永恒回忆。而军营之外的女性,也多有为了军营内的男性亲属牵肠挂肚的经验。

 

在2008年马英九政府上台后,两岸原拟往“和平交流”的方向进展,然而在诸多内外因素交错下,于2014年后,情势再度由交流走向对峙,也让兵役制度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

 

究竟台湾兵役制度是怎样实施的?给台湾的社会与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长期处于“海岛守势”的台湾军队,如何养成特殊的“灵活、军民一家”的台湾特色文化?

 

演习中的台湾军人(资料图片 AFP / Sam Yeh)
演习中的台湾军人(资料图片 AFP / Sam Yeh)

 

台湾的共同回忆:实施了七十年的“好男必从军”制度

“你摸鱼嘛!?摸到大白鲨了啊!限你三秒钟离开地球表面,开始!还有两秒钟!还有一秒钟,你还在给我混呐!”

1987年上映的《报告班长》电视剧海報(网络图片)
1987年上映的《报告班长》电视剧海報(网络图片)

 

这段看似无厘头的台词,却会让几乎所有台湾男性一秒露出会心微笑,这究竟是为何?原来,这是1987年上映的台湾电视剧《报告班长》当中的台词,由庹宗华所饰演的班长所说出。在国军的训练过程中,作为基层干部的“班长”对新兵百般严厉责骂、高压控制,甚至有些毫无道理的骂人套路,纯为展现权威而生,是台湾多数男性相当熟悉的话语声响。

 

自1945年以来,台湾实施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国民依法有服兵役的义务,《兵役法》再特别写明,仅仅男性需服此义务。

 

随着时代变化,兵役制度有多次调整修整,但在二十世纪很长一短时间里,台湾18至36岁的男性,高中毕业后,若没有继续就读大学,就必须从军服役。更特别的是,即便是考上了大专(大学与专科以上学历)的男性,仍然必须在入学期间集体接受“大专集训”,只要身体健康状态符合标准,就要到台湾中部的“成功岭”进行长达一个月正规后备军人训练。

 

世界上实施征兵制的地区众多,但如台湾一般,在学生的在学期间强制要求学生参加“训练营”的国家,便不算多见了。由于这一个月军训的成绩,关乎这些“大专兵”在毕业后能否以军官身分服役、或者必须与其他基层士兵一起当“大头兵”(指最低阶、辛苦的军士)因此大专男生莫不战战兢兢、绷紧神经,甚至因为训练环境过度艰苦而致落下残疾、致死的案例都曾有过。

 

而为期将近一世纪的兵役制度,也给台湾文化留下了深远却隐而不显的影响。有一些特色比较容易指认,例如:每一位士兵的服役地点以抽签方式决定,台湾男性习惯以“抽到金马奖”来戏谑抽到金门、马祖前线当兵的签;在台湾谈到“兵变”,通常不是在指涉军事将领叛乱,而是女朋友在男友当兵时移情别恋,导致男孩在军中痛不欲生的情形。

 

而经历过兵役历程的男性,也会寻找一种说法来安放、缓解自己在军中的遭遇与感受。最常见的说法便是“当过兵的才算是男人”,将传统男性阳刚气质与义务兵役紧紧相系,甚至嘲笑、鄙视因故没有当兵的男性。

 

举例而言,台湾现任立委、“闪灵”乐团主唱林昶佐,便曾经因为诸多身心因素,出现在军队中倒地、排泄失控的症状,因而中断役期、退出军队。此一历史纪录流出后,广大的男性网友非但没有同情他的病症,反而嘲笑他“闪尿逃兵”;太阳花学运领袖林飞帆,也因没有服过正式兵役,而是以相对轻松的“替代役”方式履行义务,也遭到许多恶毒的批评与挞伐。总体而言,台湾社会对于没有当兵过的男人,至今仍有一定程度的鄙夷与歧视。

 

美国维吉尼亚联邦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高颖超,曾经研究台湾兵役制度后指出,在台湾,“国家以生理性别成功地分化了国民中的男人与女人”,并在服役期间,将有助于军事作为的特定阳刚气质定义为“王道、优位”,不但贬抑其他阳刚气质,也造成男人之间的互相竞争与倾轧,以遮掩“当兵”对男性国民所造成的代价,确保了国家治理的正当性。

 

确实,对于台湾生理女性而言,听到男性在沉醉地分享自己的当兵回忆时,往往无言以对。然而,男性亦常使用炫耀、贬低其他未曾服兵役的国民(包含女性与身体不合格的男性)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在青春时期为国家付出两年、在军中受到各种肢体暴力或语言羞辱的回忆,使之成为一种“没当过兵不算男人”的阳刚文化。

 

这份在军队中养成的男性情谊与默契文化,甚至对台湾的企业文化也影响深远。一名在新竹科学园区工作超过三十年的资深人资(HR)观察,在军队中养成的许多习惯,诸如“服从长官”、团队合作、男性之间以插科打诨推进工作等特质,对于以男性工程师为主的科技业而言,有利有弊,“好处是,只要抓到那种微妙‘军队同袍’感觉,要带团队就很快;坏处当然就是太容易服从、不利于创新创意,也会对优秀女性产生一定的排挤效应。”

 

而与此同时,关于军事教育与军旅回忆的各类影片也从未间断,“军教片”甚至是台湾影视界的一种专属片种。

 

中华民国政府来台初期,军事电影仍犹会叙述大陆时期抗日战争史,例如《笕桥英雄传》,又或者以国共战争为历史的军事作品,政战宣传意味浓厚;到了1978,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渐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之后,开始出现以军校生活为主题的《黄埔军魂》,同年上映的《成功岭上》更是首部以“大专生军事集训”为主题的电影,是军事电影首度将镜头移到“当兵的平民百姓”身上,而非再现职业军人抗日、抗共的英勇事迹。

 

中华民国政府来台初期,军事电影仍犹会叙述大陆时期抗日战争史
中华民国政府来台初期电影:《笕桥英雄传》、《黄埔军魂》、《成功岭上》(网络图片)

 

1987年,蒋经国去世、台湾解严、开放两岸探亲,这些社会与两岸政治上的风云变化,也反应在军教片的选材与典范转移上。这时期的台湾军教片,开始注重在“军旅生活”的忆苦思甜上,对于“军队的敌人是谁”此一敏感又尴尬的问题,渐渐回避不谈。

 

在这一年,后来成为台湾电视剧史上现象级神剧的《报告班长》问世。当中奠定了几个人设,是后来军教片的滥觞:例如每一部作品内,必有搞不清楚状况的“天兵”、严厉疯狂的“班长”、原本不愿服从军纪但最后却被被感化的“叛逆兵”等等,而在军中的福利社,必有一位女性服务员是大家的梦中情人,并与主角发生点到为止的恋爱故事等等。

 

如此套路不断重复,却依然受到观众热捧。男性观众看的是自己军旅的点滴回忆,一部分的女性观众也对军中生活充满好奇,收视率与票房居高不下,堪称是当年台湾本土影剧市场的奇迹。《报告班长》系列甚至出到第七集才势头衰竭而停拍,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1997年上映的《报告班长5:女兵报到》
1997年上映的《报告班长5:女兵报到》电影海报(网络图片)

从抗日、抗共,到召唤男性的军旅记忆,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标志着台湾的政治体制与社会气氛的转型。而1997年上映的《报告班长5:女兵报到》,也可以窥见当年性别意识的转变,虽仍以欢乐、戏谑的男性视角呈现女兵入伍的情节,呈现“万绿丛中一点红”所造成的男性躁动气氛,但面对台湾军旅制度,女性在荧幕上的身影,终于可以摆脱“前来恳亲的温柔女性家属(包含女友)”、“趁着男生在前线移情别恋的负心女友”或“贩卖部里可爱的女性店员”,不得不说是一时代的里程碑。

 

当然,后来2010年《新兵日记》塑造出英勇又性感的女大兵刘香慈、2014年《军中乐园》呈现专为军队服务的性工作者与官兵之间的故事,自是新一代性别观念继续对阳刚军旅故事提出的挑战与质变,不在话下。

 

当荧幕上的军教片,由欢乐中不失宣传性质的“报告班长”演化到直面“军中乐园”,与此同时,台湾的兵役制度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两岸和平:台湾由征兵走向募兵

在两岸对峙的紧张时期,体位合格的台湾男性兵役役期,均在二至三年之间,仅随军种不同、是否为大专兵等因素而有所变化。一直到2000年,政策修改,推出史上首次以“替代役”方式让役男完成当兵义务。服“替代役”的役男,会在服役期间被分发到政府或公共机关中服务,旅行兵役职责。

 

此时,已可说是台湾兵役制度渐渐由强硬的“征兵制”转向募兵制的先声。

 

2008年,马英九政府上台,因其追求“两岸和平”的国策
2008年,马英九政府上台,因其追求“两岸和平”的国策 (AFP / Mohd Rasfan)

 

到了2008年,马英九政府上台,因其追求“两岸和平”的国策,进一步推动征兵制往募兵制方向前进,将役期缩短为一年。“当年的情况下,大家基本上觉得两岸一定会走向交流、开放,战争的可能性下降,所以也不再需要这么多役男,”一位马政府时代的高阶幕僚如此回忆。

 

2013年爆发洪仲丘遭虐死事件,在民间激起如此巨大反应与军中人权的关注。 (网络图片)
2013年爆发洪仲丘遭虐死事件,在民间激起如此巨大反应与军中人权的关注。 (网络图片)

 

2013年7月,一名毕业自名校成功大学的役男洪仲丘,疑似在退伍前夕遭到长官虐待致死,引发社会大众对军队文化的愤怒与反感,促成万人上街抗议,让民众对兵役制度更加反感。

 

自此,即便在2016年政党轮替之后,“废除征兵、改采募兵”的方针也无改变。谁敢提“重返征兵制”、谁就是选举时期的票房毒药。2018年,中华民国国军最后一批“义务役”全数退伍,役男虽然还须接受四个月的军事训练,但强度已非昔日可比。

 

直到2022年,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爆发,台湾民众对征兵制的支持与关注才重新升高,亦开始有政治人物提“重启征兵”话题。由于台湾过去的兵役制度,是由国民党自大陆地区带来、于高压威权体制下成形,不少政治人物开始讨论,如何在民主制度下,打造适合台湾的“新国军”?

 

(资料图片 AFP / Sam Yeh)
(资料图片 AFP / Sam Yeh)

 

战云再起,台湾能有灵活、本土的“民主社会新国军”?

在这当中,80后的马祖党部主委李问,是其中一位重要的年轻倡议者。志愿到马祖前线替民进党开拓党部的他,对于兵役制度有不同见解。他分析,台湾过往的独派对军队较为反感,主要是因为在过往威权时期,“国军”是民主运动对抗的对象,且在军歌、符号当中,充斥着中国的意象,因此与台湾一般民众的距离十分遥远。

 

“但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就是要有正常的军队、正常的国安体系,发展一种健康的军民关系,对台湾是非常重要的。”李问如是说。

 

而在漫长而特殊的“备战历史”之下,台湾也确实养成了独树一格的军队风格。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网路上流传一则新加坡星光部队来台受训、打对抗演习的军官的文章,指“台湾部队与别的部队完全不一样,他们没有受过大平原作战、山地作战等各种的的训练。他们的编制僵化,行为准则非常奇怪...因为他们是守势部队,而且台湾整个西部就都是这样的景观,所以他们非常擅长在这样的地形运动,就地取得补给,并几乎对所有的街道了若指掌”,引发热烈讨论。

 

对此,一名现役的国军上尉透露,这位新加坡军官的记事,可说是相当精准,“台湾这支军队,是一支由‘大陆’退守到‘海岛’的军队,他残留着一些过往的编制,后来也已经做了一些更动,但基层的军官会有自己很灵活的作法。确实是一支很特别的军队。”

 

举例而言,在文章中提到一点引起网友大笑的环节,直指“新进的基层军官与台湾军队进行对抗演习有几个关键要注意。台湾是他们的地盘...他们不论在何处,何时都可以弄到各种热食,这对士气是有极大帮助的,当你啃了好几天硬口粮,却看到他们吃完移动后,丢了一地的便当盒,上面写着鸡腿、排骨、咖哩时,士兵们是会很沮丧的。”此外,文中也提到,台湾部队常常“违规”在民间加油站取得补给,令演习的新加坡军队为之气结。

 

此外,文中还分析,“成年台湾男子都当过兵,一眼就会发现你不是台湾部队,等到你离开,台湾部队的侦查兵可能轻易在由百姓的口中知道你的行踪、去向、人数、携带装备,别忘了这些百姓也都是后备军人,他们都也是参与过演习的老兵,不可与他国不懂军事的路边百姓相比。”

 

对此,一名现役的少尉军官,也相当有感,“最近几年两岸紧张、乌克兰战争,演习的次数多了,才慢慢可以体会‘军民一家’这四个字的感觉,”对于新加坡军官“控诉”台湾军队总能随意取得鸡腿、排骨便当的“恶行”,这名军官笑着坦承,“是的,不管军队的行动有多隐蔽、到哪里驻扎,卖凉水与香肠的摊车,永远都已经在那儿等着我们了!”

 

在此前,台湾的前线澎湖,也曾经发生过军队为了因应中共军机逼近台湾而必须临时演习,导致士兵们集体向饮料店订购的88杯冬瓜柠檬而必须取消订单,消息传开后,不少网友为饮料店老板抱不平,换得“三军统帅”、总统蔡英文前来道歉、付款的故事。

 

“这确实就是台湾的军民关系,很灵活、也有一种特别的亲密感,什么饮料、便当,我以前还发现过士兵直接叫面线上山外送,气得我全部处罚,但其实是没有办法禁绝的,”这名少尉军官分析,换个角度想,如果运用得当,未尝不是一种军民合作的方式,“看在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人眼中,这一定是在乱搞、军纪不彰的行为,但台湾的先天条件比不上对手、军队人数不如对手,还不如就肯定自己的这个面向,发挥最好的实力,熟悉自家的地形,说不定会跟乌克兰一样,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除了灵活、与民众互动较有“默契”之外,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军事专家揭仲则多次公开表示,国军的实力并没有台湾人自己想的这么差,“其实,共军(文件上)给国军的战力评价是很高的,也认为台湾拥有强大的战略预警能力。”

 

而众多基层军官一致认为,台湾社会对国军的评价如果能够提高、甚至正面肯定征兵制的重要性,“台湾的战力,其实还能更强。”而时代力量立委邱显智、王婉谕甚至提出女性也要从军的可能性,让“兵役”话题,再度重返台湾人的视野。

 

由“黄埔军魂”到台湾风格的“面线排骨便当补给线”,台湾的军队史,不只深深影响了社会的性别结构与集体回忆,更要在战云密布的新时代,面对可能发生的“终将一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台湾男孩们的大兵日记,恐怕暂时还没有写完的一天。
 

真正寫過大兵日記的人

05/03/2022 - 08:52

回復本文

本文謬誤前段甚多,且部份觀點有失偏頗,以此為深入報導會令人質疑筆者是否深入了解或親自體驗過該制度,例如報告班長是電影而非電視劇,且文中提及大專集訓部份,該訓練對日後是否為預官並無任何影響(民國58前為直接派任之後為考試)。再者,筆者引用高助理教授之碩士論文“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之內容來表述中華民國義務役兵役之樣貌及影響,而該論文僅代表其個人在特殊目標群體研究取樣之結果,因此該論文應該不足以表述此制度存在的意義及影響。最後,當兵是國民應盡的義務,戰爭是無情的,在這個前提下毋須以如此的表面且不切實際的論述來討論這個議題,一旦戰爭開始它是這個國家裡所有人的事,不分男女,也不管你是否有病或沒病,因為如果這是篇深入報導,還請正視如何軍隊國家化,管理制度如何變革,訓練如何落實,以及未來軍隊兵源如何有效產生與運用才是正確的方向。

真正寫過大兵日記的人

05/03/2022 - 08:50

當兵是國民應盡的義務,我們寫大兵日記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國家

本文前段謬誤甚多,且部份觀點有失偏頗,以此為深入報導會令人質疑筆者是否深入了解或親自體驗過該制度,其中報告班長是電影而非電視劇,且文中提及大專集訓部份,該訓練對日後是否為預官並無任何影響(民國58前為直接派任之後為考試)。再者,筆者引用高助理教授之碩士論文“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之內容來表述中華民國義務役兵役之樣貌及影響,而該論文僅代表其個人在特殊目標群體研究取樣之結果,因此該論文應該不足以表述此制度存在的意義及影響。最後,當兵是國民應盡的義務,戰爭是無情的,在這個前提下毋須以如此的表面且不切實際的論述來討論這個議題,一旦戰爭開始它是這個國家裡所有人的事,不分男女,也不管你是否有病或沒病,因為如果這是篇深入報導,還請正視如何軍隊國家化,管理制度如何變革,訓練如何落實,以及未來軍隊兵源如何有效產生與運用才是正確的方向。

我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