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脑 WHYNOT navigation toggle

“凡尔赛文学”走红:想用金钱和宠溺堆满我的爱情,我有错吗?

购买奢侈品,发个朋友圈,晒一晒新买的战利品,来显示自己的生活品质,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这样的需求并存的,是中国大陆高居不下的离婚率。
撰文 | 夏念梓
12/07/2020
本文共2177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如何在低调中炫富,如何不经意的放闪?凡尔赛文学帮到你。用漫不经心的语气表达生活小事甚至烦恼,却冷不丁的流露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如果你成功掌握了这一话语技巧,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了“凡尔赛文学”的精髓,随时可晋升成为一名“凡学家”。

 

让“凡尔赛文学”爆红网络的是微博博主“蒙淇淇77”。“蒙淇淇”的微博认证为作家,曾出版过《全世界只有我可以欺负你》等爱情小说。她在微博上分享和伴侣“卜先森”的日常生活,但却处处透出“凡味”。住别墅引发的误会、如何让柜姐对自己刮目相看、怎样低调讨好亲家……看似是在秀恩爱,又像是在炫富;或者两者皆有。这种兼容并蓄、一举两得,融放闪和放“富”为一体的文风很快收获了粉丝和网络关注。 

 

“凡尔赛文学”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网友纷纷在微博以“#凡尔赛文学模仿大赛#”发帖,“凡学”教程也相应出现,例如《如何将一句普通的话改造成凡尔赛体》,而豆瓣的“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已经有4万余成员。


“凡尔赛文学”火起来之后,不期然遭受到官方媒体的炮轰。新华社和《环球网》都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凡尔赛文学”拜金、炫富、空虚。


但如果要把这一切怪在拜金的头上,那就是抓错了药方。


“蒙淇淇” 的“凡尔赛文学”不过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翻版,而通过罗列奢侈品来表达文中主角的“上层生活”也不是“蒙淇淇”的独创。

 

2013电影《小时代》(网络图片)

这种“霸道总裁”炫富堆叠式的网络流行文化,至少已经存在了十几年。早在双禧年走红的郭敬明,他红极一时的小说、电影《小时代》就用名牌堆砌出一个奢华的上流世界:“‘我说,我饿了。’于是她从刚买的巨大PRADA拎包里拿出一个用高级环保纸包装好的烟熏枪鱼三明治,包装纸上面全都是法文。”


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短短90分钟出现逾80個品牌、3000件衣服以及各式奢侈用品的展示,成为被许多影评人称为“恶俗”的大烂片。但《小时代2》、《小时代3》和《小时代4》照样如期登上大屏幕,全系列票房累计近20亿。郭敬明抓住了一代年轻人对“有钱人世界”的贫乏想象和无限向往,毕竟“得不到,看看还不行吗?”。

《小时代4》(网络图片)


除了炫富,“蒙淇淇”的公众号文把“总裁”文的另一面“强宠”也表达得淋漓尽致(下图),描写“卜先森”在海外开会的时候放弃应酬,躲在酒店房间和自己视频的桥段,也堪称“总裁文”的经典。


一个深情且多金的男子通过努力砸钱、日夜不间断的关怀来赢得女主的心,且时时刻刻怀揣着不安全感要去砸更多的金钱来留住女主,这简直是言小颠沛不破的万能方程式。所谓越挫越勇,越被骂就越顽强。不论是“总裁文”、“凡尔赛文学”还是《小时代》都不会在时间的洪流里因为批评而消失,只会在骂声中不断变形和茁壮。

 

因为喂养它们的,不是拜金,而是当代年轻人在两性关系中的强烈不安全感。

喂养它们的,不是拜金,而是当代年轻人在两性关系中的强烈不安全感。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年轻人对奢侈品的需求一直有增无减。根据麦肯锡中国的《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 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分别占奢侈品买家总量的43%和28%,贡献了中国奢侈品总消费的56%和23%。购买奢侈品,发个朋友圈,晒一晒新买的战利品,来显示自己的生活品质,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与这样的需求并存的,是中国大陆高居不下的离婚率。中国大陆的离婚率,目前已达亚洲第一。年轻人为爱精挑细选,但他们的婚姻并没有因此而稳定,闪婚闪离的现象并不新鲜。现代主流文化中,越来越多年轻人声称自己不再相信爱情,也不愿走入婚姻。而最新出台的婚姻法(此处可添加我们旧文链接),更被认为在财产分割方面不利于女性,为舆论诟病。


婚姻是易碎品,孩子更是吃钱的机器。中产家庭的焦虑也时刻和钱绑在一起。贩卖焦虑已经成为不少商家对抗焦虑的解药。而层出不穷的家暴、虐童甚至是杀妻案也让婚姻关系立于险境、人人自危。


长期重男轻女的社会结构和就业体系,让不论是未婚还是已婚,孕妇还是产妇,一宝妈还是二宝妈,都在工作和家庭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挑战。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凡尔赛文学”应运而生,其字里行间对爱情与金钱的相互诠释,不难发现女主角和“卜先森”的甜蜜桥段,正满足了这样现实之下,读者对亲密两性关系的期待:男主角表达感情的方式,多是通过(低调的)金钱付出,来传递一份(窝心)关怀。


“找一个爱你的有钱人来为你买单”,这话虽然直白,却成了当代不少女性择偶时的最大期望。在5月20日要求另一半给自己打520块,炫出用人民币做成的花束,10克拉的大钻戒,华丽的婚礼,在房产证上写自己的名字,单独置业而不与公婆同住,去月子中心,请高档月嫂……这些曾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和热议的事例,甚至更古早的“宁在宝马上哭,不坐自行车上笑”“爱她就要给她买包包”也折射出这样的价值取向:爱我就要花钱。爱情才是最贵的奢侈品,而只有奢侈品,才能供养奢侈品。这一切看似简单粗暴,但绝不是“拜金”二字可以概括:女性在婚姻中的焦虑,是源自切切实实的结构性原因。


上述两性婚姻中所有的结构性问题,倘若无法在社会机制下解决,当中带来的不安全感,唯有用金钱和宠溺,用夸张的“霸道总裁”“凡尔赛文学”式爱情去填补。谁不想躲进“凡尔赛文学”的宫殿,然后发一个低调晒命的朋友圈,附上“星巴克咖啡”的定位?炫富和放闪,成为了当代人逃离焦虑和不安的止痛片。如果要把这一切怪在拜金的头上,那就是抓错了药方。

成为第一位留言的人吧!

我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