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的社交电商应用程式“小红书”的走红,引来许多台湾媒体纷纷报道。讨论中,有的指称里面的美妆保养、消费购物、生活风格等软性内容,快速吸引大量台湾年轻女性使用;但也有媒体认为,小红书会成为针对台湾女性进行文化统战的工具。 “小红书”,指的是2013年中国创业家毛文超所创立的应用程式。程式针对年轻的女性用户,结合社群媒体与电商平台功能,使用者可以上传自己的“笔记”(即“贴文”),分享料理、减脂、穿搭、妆容、家居、身心灵成长等各式各样的影片或图文内容。 根据中国“千瓜数据”提供的《2022年小红书趋势报告》,目前小红书上已有超2亿位活跃用户,其中72%为90后,50%分布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男女用户比例为3:7。小红书也因为以视觉为导向、大多为女性使用者,被称为“中国版 Instagram”。 小红书不只风行于中国,同样在台湾的女性用户间也广受欢迎。,5月期间,小红书在台湾Apple store排行榜一度跃升至前十;以台湾6月21日的应用程式下载次数为例,在android排行榜则为社交类第4,排名还高过台湾人常用的通讯软体Line。 然而,在两岸背景下,台湾人频繁使用中国应用程式的情况,也引起一些台湾舆论担忧。公共电视的影音实验室就拍摄采访《年轻人都在用的小红书、抖音“红”什么? 会“被渗透”进行“思想改造”吗?》,当中提到,“民众接收来自中国的讯息时,应该多一份资讯战争的警觉心”;5月16日,中央社也报道,国安局长陈明通在立法院备询前受访表示,“确实有中共培植台湾网红对台实施统战的现象发生,相关部门将进行处理”。 台湾女性为什么喜欢小红书?这种担忧又是合理的吗?在这篇报道中,我们采访了3名由深到浅的小红书女性使用者,年龄介于20-30之间的台湾女性来。我们请她们自己聊聊,到底台湾女性使用与不使用小红书的动机为何,从中得到哪些满足;而身为台湾的使用者,到底她们又怎么解读与诠释里面的大中华文化想像、以及台湾议题。 图:下载排行榜截图 “标记我的生活”:小红书的介面设计与精准演算法 小兜是一名UIUX设计师,研究生曾在纽约念书。当时留学生朋友们多来自中国,也因此她被中国同学“推坑”下载了小红书。而当时,小兜主要关注的内容,是小红书上的健身与穿搭影片——“像是瘦腿操、还有显瘦穿搭、其他还有保养、化妆技巧、旅游等等。” “我当时一口气存了超多瘦腿操影片,因为小红书的界面,常常会放那种前后比对腿的照片,让人觉得好像很有效...但我其实很少真的去看这些影片就是了。” 身为UXUI设计师,小兜也对其界面设计有所观察:“跟IG一次只能看到一篇贴文不一样,在小红书上,你一次可以看好几个贴文,而且影片都会自动播放,等于是整个界面会同时推荐无数内容,满满都是女生会有兴趣的内容,真的一时之间会觉得非常吸引人。” 交友软体Tinder创办人西恩·雷德(Sean Rad)就曾表示,为了要拉长使用时间,Tinder是刻意将人们的配对过程设计成“游戏化”的操作方式——只要彼此都右滑喜欢——就有奖励机制“Match”跳出。小红书也同样利用界面设计细节,一次放入多个影片,搭配精准的演算法,在最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眼球关注。“就像是要让你上瘾一样。”小兜说。 另外一位受访者,是今年29岁的葳葳。葳葳从事时尚设计业,正在上海与朋友共同创立服饰品牌,而小红书正是重要的品牌行销管道之一。她说,自己每天都会花上4-5个小时左右浏览内容:“因为我的工作就包含上架商品、发笔记、回复评论、搜索合作方。我看最多的是网红博主,因为小红书一开始是女性分享穿搭美妆的社群,女性用户占7-8成。” 葳葳观察到,小红书的演算法,比起Instagram、Facebook都要来得精确许多。 “(在小红书)只要看过一个主题,它就会不断投送相似的内容,也会从你阅读过的东西去推断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生活场景、经济条件,筛选出可能感兴趣的笔记。等于被圈进了一个同温层里。”不过葳葳也注意到,虽然这些内容看似一个拉一个,容易让人沉浸,但也从中延伸出一些困惑。 女性主义社群,还是资本主义陷阱?小红书的性别观察 部分台湾媒体对于小红书的评价认为,在中国多次于各种社群平台打压性少数话语权、女性主义内容的情况下,小红书是中国重要且少数友善女性的内容社群。 当然,结合电商行销需要,小红书商的内容往往刻意植入结合消费内容的“后女性主义”(post feminism)价值观。政大新闻系副教授康庭瑜在《新闻学研究》一书中的文章《赋权及其极限? 後女性主义、社群媒体与自拍》,认为这这后女性主义结合了大众文化、影视媒体,将性感的女人描绘为自信、并自主地享受自己性化的身体,也认为可以依靠性感的身体与外貌进行自我赋权(empowerment)。 多位受访者都提到,小红书站上的大量内容,几乎不外“女人要有钱、要情感独立、要职场晋升、要变美爱自己”等等。 葳葳提到:“很有趣的是,有阵子我常被推播‘什么样的女生可以嫁入豪门’、‘如何成为豪门富太’的内容。(实际内容)背后一致的观点,就是‘女性不要想靠男人,妳自己要成为豪门。’但这其实代表,你不只要美、要有知识涵养、还要有经济能力。” 葳葳说,这套说法表面上在鼓励女性经济思想独立,不要靠男人,“但是这种女性主义思维,似乎还是建筑在一个‘男权社会’思想上的。虽然鼓吹女性主义行为的实践,但是目的却是要女人在一个男权社会中生存,成为其他女性羡慕仿效的对象,而且宗旨还是在得到男性的认可”。 当一个社会鼓励女性积极在外表、情感、收入、思想各方面都要“Have-It-All”,全面投入永无止境的竞争,到底对于中国女性主义的思潮是正面影响、还是包着糖衣的毒药,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下定论。 小兜也对于小红书上的“身体焦虑”议题有所观察。 “我觉得小红书之所以会被认为是‘女性友善’,应该是这个平台多少意识到女性受到的集体压力,并且试着提出解方?比如说,中国对于女性美的标准比台湾还要狭窄很多,他们通常认为美就是要五官精致、朱唇皓齿、又高又瘦,还要大长腿。在这样严苛的外貌压力之下,小红书常常都在教你怎么藉由化妆让五官精致、用瘦腿操提供你大长腿,去更接近这样的审美标准。” “可是我其实也觉得作为一个女性,如果只有看到这些解方的话,是不是还是会受到压力?例如说,我最常看的另一个影片类型就是显瘦穿搭。” “其实过去,我穿衣服不太会把‘显不显瘦’当成我的穿衣目标。我反而是看了小红书才知道说,如果我想要看起来瘦的话,要注意哪些要点。但是我却发现,自己越看越有压力...难道说,显瘦真的是每个人要追求的事情吗?因为本来我穿自己的衣服也还是很开心,除了小红书以外,我其实在台湾,平常也没感觉到什么压力,会有人对于我穿什么衣服有什么批评指教。” “又比方说瘦腿操,会觉得自己的腿又胖又不直,其实好像也是我看了小红书之后给自己的压力,倒不是社会上对我腿的直接批判。” “当小红书用户们之所以要一直提倡女人要有钱、情感独立、要拼竞争...我也在猜想,是不是因为在中国,如果你没有这些东西,会很容易被人家欺负?例如你在中国,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地位,别人很容易看不起你,而对此你是很容易没有反抗能力的。但中国社会只会建议你‘要靠自己强大起来’,好像人们相对比较难去意识到,有时候其实应该要环境中其他人去检讨自己的...我倾向认为,台湾社会似乎相对比较会去看到传统地位中不被接纳的人。” 阳明交大传科系副教授戴瑜慧认为,小红书上大量的内容,可以被归纳为一种“资本与国家的合谋”。“女人要有钱、要情感独立、要职场晋升、要变美”,这些鼓励女性不断提升的价值观看似蓬勃发展,但实际上仍在暗示:要想改变女性的结构性性别困境,要靠的是女人自己去想办法提升、打败更多同侪、靠自己脱颖而出;而不是呼吁她们去质疑、改变制度——当然,审核机制也不可能放任使用者进一步宣扬更进一步的女性主义价值观。 “其实不只小红书,很多中国爱情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所谓的‘大女主’成长的故事。”戴瑜慧说。她提到许多部恋爱剧,都在描绘女主角如何从原本的女强人,因为爱情“蜕变”,最后选择进入亲密关系,成为兼顾家庭与事业的中产阶级中坚成员。 “这其实也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状,想办法要把女人骗回来,去承担更多照顾的责任,并且还要求她们‘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好,你才是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好女人’。” “看久发现都差不多”:当小众声音被演算法淹没、平台审核益发严苛 第三名受访者,是今年26岁、从事线上教学平台产业的Jade:“我一开始很欣赏她们推动的价值观,像是女生要活出自己。但看久了,会觉得有种‘一窝蜂’的现象。例如,有个词我是第一次听到,叫做‘港风美女’,就是模仿80年代香港女明星复古飒爽的风格。但这个字红起来的时候,当时一大堆小红书博主都整天打扮成那样。” “前阵子,有个很红的恋爱实境节目叫《单身即地狱》,里面的一个参加者宋智雅很受男生们欢迎,当时小红书上就出现各种拆解教学——她的打扮方法、她吸引男人的方法——也是一窝蜂地去教你怎么‘成为宋智雅’,但事后想想,我觉得满好笑的。” 在小红书上曾进行过广告投放的葳葳则指出,这也与小红书的演算法与推播机制有关。 “假设今天有一篇没有‘投流’(即“投放广告”)的笔记发出,首先会被放进500人的流量池,系统会根据你原先所下的 hashtag 去触及 500 人——首先这篇文必须在这个流量池表现出线,才会再被放进更大的流量池让更多人看到——这意味着很多小众的声音、观点会被淹没,创作者也会为了要使自己被看到,变换方式取悦观众。例如:有个客户穿了我们产品拍穿搭,一直没人点赞,所以那组图他换了图片顺序、改了文案,变换方式大概发了三次。” “小红书在系统功能上,确实具有能够引导意见的实际潜力。中国政府当然也盯小红书盯得蛮紧的,笔记的投流审核非常严格。我接触到的比较在商业面向,包含:写了产品材质的没有检验报告不能投流;放了明星照片的要其本人授权才能投;裸露诱惑性的不能投,甚至会限流等。” 近期《路透社》报道亦指出,去年11月中国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后,随即点名多款中国应用程式“过度搜集用户资讯”,其中就包含小红书在内。随后去年12月,中国官媒央视亦点名指小红书上“涉嫌泄露未成年人隐私,以及内容审核不严。”如母亲博主拍摄儿童洗澡的育儿影片、或者是女性博主教导拍摄性感摄影的教程,都被列入,随后小红书被罚款 300,000 元人民币。 这也象征着小红书平台越发严苛的内容管制,也受到中国当局的态度改变而有所影响。然而——何谓色情内容?何为侵犯隐私?——其标准亦掌握在标准浮动的审核员手里。 政治审查与文化统战:小红书中的“台湾”议题 撇除性别,在政治审查与文化统战的层面上,这些台湾的女性使用者又是权衡这些内容与自由的代价?葳葳提到,小红书目前相对于其他中国社群平台而言,对于台湾人与台湾还算是相对友善、也相对政治冷感的地方。 “政治往往是小红书会刻意规避的部分,但这个议题确实存在。例如,平常我很爱看恐怖片介绍,今年台湾发了好几档恐怖片,像是《咒》、《哭悲》、《头七》等......就有中国博主写台湾恐怖片题材,我都会看。接着,我被推送的台湾题材就越来越多,包含中国人的台湾游记、陆生的留学生活、跨国婚姻的生活分享等。不过大多数都还是吃喝玩乐类型的——哪种小吃好吃、两岸用语的区别等等。” “但我注意到,当有人发游记分享台湾的街景,还是偶尔会出现‘好像五线县城’类的贬低留言,随后就会引发同意的声音、或是也会有人说‘台湾毕竟都市开发比较早’来缓颊。两岸用语主题、或美食分享类的影片,也有同样的趋势。” “可能是台湾过去的优越感和文化输出,让部分中国网友觉得必须要反复强调:自己已经超越台湾、一雪前耻。”葳葳说。 Jade则提到,在看似去政治化的小红书上,还是不时会出现呼吁爱国、民族主义、或推广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例如,她有次就注意到自己被推播了“想成为大格局女孩?从每天读《人民日报》学写作开始”、或者是“我最近的追星偶像是外交官汪文斌”等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舆论开始质疑中国应用程式的资讯隐私安全问题、以及潜在的文化统战问题,Jade提到,自己还在看小红书的行为,就像是个“不能说的秘密”。 “我身边几乎没有人在用小红书,不然就是她们偷偷用,但没告诉我。有时候我也会听见朋友说:‘我妹最近在用小红书,我看了就很不爽。’但当这种时候,我就不好意思回答人家,‘其实我也有在看耶。’” 但Jade也表示,使用小红书并不代表自己认同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 “我觉得有点像是在看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例如我们在看韩国、美国一样。我相信上面一定有潜藏文化统战的内容在,但我会尽量让自己用抽离的方式去看,因为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台湾跟中国的关系是什么。” 小兜强调,现在自己已经不再使用小红书了。但即使还在看的时候,“自己也依然保持警觉,不想被中国统战”。她也列出好几点自己的“使用守则”——例如“不注册帐号”、“不开放存取相簿跟麦克风”、“不使用重复昵称”等等。 戴瑜慧指出,“虽然大部分人在接受调查的时候,几乎都声称自己不会被影响。他们常说,自己很清楚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但她认为,所谓的文化统战、价值观影响,是非常潜移默化的。 她举例,中国社群网站有审查制度,而且往往比西方社群网站要来得严苛且不透明。“但我接触到的一些受访者,会渐渐开始觉得中国的审查制度是合理的。例如他们会同意‘的确中国的网民太多、很混乱、尤其中国追星粉丝互掐很可怕,确实该管一管。会开始合理化审查制度的说法。” 面对这种潜在危机,戴瑜慧认为社会可以有一些沟通和解决方式。 “第一步当然是去理解现实,不要再用简单的二元对立,认为年轻人就是肤浅、容易被洗脑。事实上,在调查的时候,只要你一问‘你觉得自己有受到文化统战影响吗’,大部分的受访者戒心都会起来,他们会告诉你,‘我没受影响。’我们倾向把这个现象叫做文化流动,我们本来就会看韩剧美剧、购买外国的东西,这些使用动机与偏好,事实上都很复杂。最好的做法是,先实事求是地去呈现,在国中、高中、大学,用小红书的年轻人们有多普遍?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挣扎是什么?” “第二步就是循序渐进,让他们知道这些危机的严重性。例如,年轻学生们知道个人资讯泄漏不好,但也会有人觉得‘我又没有做坏事,就算泄漏,我要怕什么?’所以这时候就应该要进一步去谈这些审查制度、隐私漏洞,具体的伤害是什么?除了你自己,还会影响到多少海外的人?”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台湾的文化内容生产、以及消费认同感也要强大起来。像小红书不断推送的内容,乍看很吸引人,但依旧是资本导向的、价值观相对单一的,就像前面受访者提到的身体焦虑、不断竞争。相对而言,台湾的优势就是开放文化多样性,也容许多元意见讨论。”戴瑜慧认为,台湾社会必须先放下二元对立的成见,去理解这些使用者的使用动机、并建立自己的主体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